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我們何時才能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文化古跡?

我們何時才能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文化古跡?

日期:2016/12/14 19:01:44      編輯:古建築保護
為修公路拆毀唐代古城牆,洱海情人湖被填建豪華別墅……近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的一系列報道引發社會熱議,也讓更多人開始質疑:為了城市發展犧牲環境和歷史古跡的做法是否可取?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2%的人認為,因城市經濟建設而犧牲環境或古建的做法,是官員追求政績的結果;67.4%的人表示,這種做法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國青年報》5月11日)


當下社會,我們正在經歷多種怪象,也正在審視多種荒誕:一方面是各地對歷史建築的保護與破壞幾乎同步發生,另一方面,卻是各地對所謂歷史文化名人故居的“爭奪戰”。


近年來,歷史建築保護和城市建設之間的較量越發激烈。僅以京城名人故居為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京城名人故居中已被拆除的比例高達1/3,其中包括部分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普查項目。 與此相伴隨的現象則是各地對李白、曹雪芹、老子等人故地的激烈“交戰”。看到這些,如果不是生活在當下,恐怕很難讓人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人在爭奪,有人在破壞……

但是,筆者以為,無論是破壞者,還是爭奪者,對他們來說,主導他們行為邏輯的思維只有一個——實用主義:歷史文化古跡能變現成多少現成的利益,文化古跡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為攫取金錢的籌碼。


我們知道,意大利作為世界第二遺產大國,非常重視古城的保護。意大利對羅馬、龐貝、比薩、佛羅倫薩、斯普萊托等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是成片保護,如古羅馬城就被全城保護下來,意大利人對於名城內重要文物的保護意識遠強於商品意識。正如人們所評價的那樣:像保護自己生命一樣愛護本國歷史文化古跡。


那麼,我們何時才能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古跡呢?要知道,歷史文化古跡是人類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縮影,其產生與發展受到社會,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面對93.8%的人願意所在城市完整保留古建築的調查結果,最應扪心自問的是那些醉心於“政績工程”的官僚們。埃及文物管理委員會第一主席穆巴拉克夫人說:我們沒有理由把祖先的遺產當商品對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傳承人類文明。應該承認,這種理性的姿態恰恰是我們欠缺的。


必須看到,當前,我國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還處於初級階段,表現在:一是古建築資源浪費嚴重,對資源不能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二是破壞性開發,只顧眼前利益,不考慮古建築的可持續發展。三是對古建築資源的保護不夠。可以說,當前政府的一些行為,其實是在揠苗助長。


就筆者的觀察,應拋棄實用主義思維,站在文化和文明傳承的立場上來看到古建築,而不是掉進功利主義乃至被政績主導的陷阱中,才是正道。一是必須反對畸形的開發,忽視了歷史文化古跡保護的精神要義。反對那些不遵循客觀規律,不尊重古城歷史,急功近利的開發;反對那些不惜犧牲環境,犧牲珍貴歷史文化資源,犧牲古城整體形象的破壞性開發。


二是強化文化理念,淡化乃至祛除經濟利益思維。要展示古建築的文化內涵,而不是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古建築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靈魂。



誠如所言,古建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見證,拆除古建,無疑是在抹去城市的記憶。72.2%的人認為,因城市經濟建設而犧牲環境或古建築的做法,是官員追求政績的結果。“如果保護一座歷史古建,和招商引資獲得的政績是一樣的,我相信,我們的地方政府會更願意保護古建。”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官員們把保護歷史建築當成政績!


我們何時才能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文化古跡?這是時代的課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