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濤湯湯的漳河亦柔亦剛,流淌出五千年華夏炎帝文化。大河養育了上黨一代代子民,孕育出天之脊悠遠醇厚的風俗民情。靜下浮躁的心,聆聽大河一聲聲徘徊的腳步,解讀浪花一次次深情的顧盼,你會真切地觸摸到這片土地勃勃的脈動,神奇地領略到世代積澱的文化底蘊。在上黨燦爛的文化歷史長卷中,長治古民居尤為引人矚目。
據資料統計,全國目前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山西境內,山西省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處之多。極具特色的山西古民居,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處,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0余處,而那些散落民間的古民居更是不計其數。具有很高文化研究價值的山西古民居建築藝術,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史學界的廣泛關注,吸引了眾多全國各地的攝影、繪畫、建築、歷史以及探險、車友等人士的慕名前來。
明清時期,緣起於晉東南的潞商與山西晉商一起,憑其聰明才智和艱苦努力,在商場上叱咤風雲,乘勢崛起,經商足跡遍及全國直至海外,成為當時能與南方徽商抗衡的北方實力商幫,造就出一大批商界驕子。這些富商大賈發跡後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回鄉投巨資大修宅第以炫耀門庭。同時,作為黃河流域文化積澱深厚的地區之一,晉東南世代在外為官的名門望族、官宦人家比比皆是,在當時政治、文化、交通都相對發達的大形勢下,他們及其後人也大興土木造建、擴建、續建宅邸。一時間,一座座古樸凝重、氣勢宏偉、布局精巧、裝飾精美的深宅大院、鱗次建起在太行山區。這些民居建築講究禮儀文化、布局建構,突出磚、木、石三雕藝術和彩繪工藝,融合了多種文化藝術,濃縮了山西民俗文化,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汗水。美妙絕倫的古民居建築藝術魅力與文化思想內涵的巧妙結合,凝練出長治古民居獨有的光彩。
長治古民居資源豐富、建築華美、樣式繁多,從城區、郊區到各縣的鄉鎮村莊,都留存著大小規模不等的古民居建築群。脊角高翹、青磚黛瓦的老房子,磚木石雕刻砌造的古門樓、影壁,結構設計嚴謹講究、氣勢奪人的老院子,充滿了黃土高原北方古建文化的濃郁韻味,像一件件可以讓人長久把玩回味的古老藝術品,在風雨滄桑中兀然獨立,常令到此觀覽的外來客生出一番思古情。
長治縣的蔭城、經坊、西火、南宋一帶,因煤炭、鐵礦資源豐富,從戰國時期即形成以蔭城為中心的冶鐵、制鐵業,明清至民國間達到鼎盛,交易量年逾千萬兩白銀,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鐵貨集散地之一。蔭城“鐵業興百業興”,古鎮隨商業的興起逐成規模,街道阡陌縱橫,商館店鋪林立,南來北往的巨賈小販,使古鎮繁華興盛,商鋪銀號“日進斗金”,熱鬧了好幾個世紀。繁榮的蔭城鐵貨業,造就出一批實力雄厚的當地潞商。以蔭城為中心的這片區域,在當時堪稱豪華的一處處大小商宅、民宅競相拔地而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陳家、杜家、秦家、牛家院落以及西火鎮的西嶺古村等。在這些民居中,有傳統中式結構的“井”字形、元寶形院落,有具有晉東南特色的三層樓四合院,有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一主兩偏”閣樓式三合院等,活化石般展示著晉東南民居的建築精華。
城郊兩區由於社會經濟發達,拆舊建新的步伐快於各縣鄉,但遺留的古民居院落也非常有特色。郊區中村的申氏民居群由多個四合院、三合院、窯洞等不同建築形式依一定結構走向,按居住、商鋪、祖廟等不同功用劃分組成了“二十四棋盤院”,以“珍珠倒卷簾”的特殊結構布局保留了晉東南民居特色。所謂“棋盤院”是由兩個三合頭的院落合成一座大四合院,院中間用橫牆相隔,前為大門,後為正房,如同棋盤中的“楚河漢界”。“珍珠倒卷簾”原為中國民歌的“詞格”形式,申氏民居中有些建築從倒座側門的小門進入,迂回進入正房,故稱“珍珠倒卷簾”,這種布局方式在我國民居建築中較為罕見。
平順縣的老房古屋數量眾多,奧治的“進士第”、豆口的連環院、馬塔的三層土坯樓等琳琅滿目。其中最吸引人的當數西社村現今遺留的一片青磚砌造的高門宅院,這片宅第有著西洋建築風格,至今保存完好的大門樓都是尖尖的哥特式,偏僻村莊和西式建築間謎一樣的淵源引人好奇探究。曹宅分上院、下院,每座院落原來都是四、五進大院,如今外院大都已倒毀,但從殘留的石門石墩,仍能想象出當時大宅門的森然的氣勢。內院的門樓、窗檐、門檐上,精細的木磚雕刻非常考究,門樓和左右偏房均建有二層閣樓,正房卻是假二層式的,屋頂上砌有磚雕飛檐,門額及窗額上方嵌有筆鋒蒼勁的磚雕,從“慎修行”、“ 樹德”、“務本”的字跡裡,透出宅主人傳統、淳樸的修身本色。
屯留豐宜古鎮與余吾古鎮的民居建築則以商阜之重彰顯另一種特色。古時屯留地處商旅往來的交通要道,上黨關下的豐宜鎮連接著長治與臨汾,在明清時是一個興盛的集鎮。生活在這裡的當地潞商,依托這塊風水寶地從事貿易,建造起集鎮商鋪、商道橋阜和成片的考究宅第。如今,時代變遷讓那些商道、商鋪、民居面目全非,但凝固在殘破遺跡中的豪華建築結構、幾近完美的裝飾風格,依然撩人眼目。
而沁源、沁縣、襄垣、黎城、武鄉、壺關等縣深處山地,受地域因素和經濟條件影響,古民居更偏重居住的實用性、安全性。如沁源、襄垣等地的古寨子選址大都位居高垣,建築結構是全村在一起的一層套一層城郭式村落,依勢而築的古屋被厚厚高高的土夯城牆保護著,磚瓦房與土窯洞參差排列、環環漸高,有的屋內就挖有逃生的暗道,村子最高處還築有瞭望塔。黎城、武鄉等地的古民居則以樸實精致見長,除磚木石雕飾之外還大量運用了彩繪藝術,細微處更見特色。
古民居是上黨古村的文化精髓,而古民居中數量眾多、式樣琳琅的精巧木雕、磚雕和石雕建築裝飾藝術,則是上黨古民居中的精華所在。磚、木、石雕和彩繪工藝等多種藝術相互融合,濃縮了北方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特別是古民居中的磚雕藝術以完整美觀、莊重大方、內涵豐富著稱。磚雕作為建築裝飾的主要構件,既有獨立的觀賞價值,又與整體建築渾然一體,工匠運用多樣形式和手法,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化俗為雅,或明示、或暗喻,以景寄情,具有強烈的生活趣味、豐富的哲理思想,體現了宅院主人傳統的道德文化和審美情趣。這些磚雕藝術品,工藝細膩繁復,注重情節構圖,線條流暢有力,形象生動飽滿,層次復雜分明,藝術觀賞性很強。磚雕圖案的取材廣泛,各種人物故事圖、民間吉祥動物圖,反映了延年益壽、家庭興旺的美好願望;民間吉祥植物圖,表達了宅院主人崇尚道德修養,追求幸福人生的傳統理念;各種民間傳統紋樣,各種隸書、篆書等文字雕刻,則是典型的書法文意俱佳的藝術精品。造型優美磚雕主要用於門樓、照壁、女牆、墀頭、煙囪及房屋的挑檐、脊雕上,雖經風雨滄桑,至今仍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古民居是一種民族文化遺產,透露出古老神秘的地域文化信息;古民居又是一種不可再生的寶貴旅游資源,保護開發工作任重道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縣城、鄉村的老民居,漸漸被設施良好的現代化新民居所取代,古老的文化遺產在減少、在流失。同時,旅游業的興盛甚至過熱發展出現的急功近利性開發,也將古建築、古民居推向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如何在城鎮化建設中保護古文化遺產,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近年來,長治市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創造性地對六府塔等重要歷史文物古跡,實施了保護舊跡、還原建造新景的方法,對歷史價值突出的文物古跡進行了保護性開發,既保護了舊跡又重現了景觀。因此,在對古民居進行整體開發保護時,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對已開發的古民居實施整體保護措施,對散落的零散古民居進行集中保護、整體移動,成立專門的古民居專業保護組織,統一管理開發工作,加強對古建築人文內涵的開發力度,完善法規,樹立全民重視保護文化遺址的觀念等等措施,都會對保護傳承古民居、古建築文化起到有力有效的作用。
舊夢遙遙,繁華褪盡。時代變遷的步履中,當年的畫棟雕梁積滿塵埃,那些不堪歲月侵蝕的庭院衰落倒塌,古民居舊日風光漸行漸遠。但這些或質樸、或奢華的古老建築,最直觀地見證記載了社會的變遷。古民居靜穆著,像是在無言期盼,舊日比肩接踵的院落,正幻化成一座座實在的景物,如花美眷般開門迎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