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明故宮皇城西牆城垣遺址被找到

明故宮皇城西牆城垣遺址被找到

日期:2016/12/14 12:21:29      編輯:古建築保護
    工地上能撿到不少琉璃瓦

    讀者戴先生所說的這個工地,位於龍蟠中路東側、西安門南側。西安門,是明代皇宮皇城的西門,目前尚保存完整,存有三個門洞,也是原本全長超過10公裡的明故宮皇城城牆僅存的地表建築。專家介紹,南京明故宮共分為內外兩重,分別是宮城和皇城,西安門是皇城的西門,而現存的東華門、西華門遺址和午門則是宮城的城門。

    在西安門南側的工地上發現大量琉璃瓦,不得不使人將其與明故宮聯系起來,報料的戴先生也認為:“這些琉璃瓦和碎瓷片很可能與明故宮有關聯!”

    日前,記者也探訪了這處工地。工地已經平整完畢,整個地塊完全翻了一遍。記者低頭在地下尋覓,半個小時的工夫,就發現了多塊黃色琉璃筒瓦、綠釉建築構件。記者還看到,地下泥土裡有許多碎瓷片,撿起來擦拭干淨,可以辨認出上面有花卉紋、人物紋。碎瓷片所屬的瓷器本來可能分屬於青花、青瓷等多種類型。

    戴先生發給記者的照片則顯示,此前有人在這個工地上撿到過龍紋瓦當,雖然殘碎,但矯健騰飛的龍還是能夠辨認。還有人撿到過一些體積較大的琉璃建築構件,上面布滿了精細的雕刻,“有的好似龍的胡須”。

    記者從南京古玩界一位知情人處了解到,這個工地上出“東西”,早就在圈子裡傳開了。“幾個月前,就有人來撿寶貝了,很多完整的琉璃瓦很早就被人撿走了。”

    確認為明故宮建築遺址

    記者了解到,南京市文廣新局的文物志願者已經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文物部門。記者向文物部門求證後了解到,由於地處歷史上明故宮范圍內,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這塊工地就啟動了考古發掘,且有一定成果,發現了明故宮皇城西段城垣、磚鋪道路、幾口古井和一些附屬建築遺址。這些遺址年代均可定為明代初年,的確是明故宮的組成部分。

    文物部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考古發掘的面積只占整個工地的一部分,該工地位於明故宮皇城城牆附近,考古區域以外的部分出現散落的建築殘件是正常的。考古中發現的皇城城牆牆基,基本上和龍蟠中路平行,從西安門“伸向”金潤發,時斷時續,目前已經保護性回填,下半年可能還將繼續考古發掘。

    文物部門人士表示,該工地的考古雖然告一段落,但零散發現的散落琉璃建築構件,同樣屬於文物,市民發現後應該上交文物部門,以防止流散。

    這一帶多次發現明故宮遺跡

    記者了解到,十幾年來,該工地所屬的金城廠地塊曾經多次發現明故宮遺跡。早在2013年底,《金陵晚報》就報道過,龍蟠中路旁邊金城集團工地施工中發現一口古井,考古工作者隨即對古井進行了發掘和妥善保護。有專家透露,從2002年開始,南京市博物館就在金城廠區范圍內進行過多次發掘,發現了地下城牆、官署、道路等建築遺存。

    時間向前推到2006年,考古專家在金城集團即將建設的金城科技大廈工地上,發現過明代南京皇城西牆的城垣基礎,發現其牆基為夯土與瓦礫碎磚相間堆築而成。這一發現填補了明代皇城考古的空白。9年前發現皇城西牆城垣基礎的金城科技大廈,正與此次發現的大量散落琉璃瓦的工地相鄰。

    記者查閱了《南京明故宮》一書收錄的《明代南京皇城、宮城復原圖》。此次發現琉璃瓦殘件的工地,與圖上皇城內的“內宮諸監”相對應,也就是宦官組織所在地。據明史專家介紹,明代初年,朱元璋將宮廷宦官組織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號稱“二十四衙門”,其中“十二監”分別為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绶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這些部門的太監,按照自己“單位”的職能有各自不同的分工。二十四衙門中,又以十二監地位較高。

    市民盼原址保護展示

    南京一位考古專家告訴記者,根據多次考古實踐可以推斷,明故宮皇城大約有6米高,底部寬3米,頂部寬1.4米,這種體量的城牆與南京明都城城牆無法相比,可見其宣示天子威儀的作用,大於軍事防御作用。文獻記載,皇城頂部“鋪有椽子,上覆黃色琉璃瓦”。黃色琉璃瓦是皇宮建築專用的。工地上大量黃色琉璃瓦的出現,很可能來自於皇城或者旁邊的附屬建築。

    戴先生說,他希望考古結束後,能將此次發現的明皇宮西南城牆的遺址進行原址保護展示。因為明故宮歷史上飽經滄桑,皇城、宮城遺址保存下來的基本上都是城門,城牆是什麼樣,普通人並不清楚。

    據介紹,明故宮皇城的西牆大致與今龍蟠中路平行,位於逸仙橋——竺橋一線以東,至今瑞金路以南一線折向東。明故宮皇城上曾有東安門、西安門、玄武門、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六座門,現僅存西安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