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南縣文物部門在該縣寶蓋鎮福全村發現一塊清代道光年間磚雕的“旌表節孝”牌匾,這種形式的牌匾在民間非常少見。
該牌匾距今已有170多年歷史,高90厘米,寬65厘米,厚15厘米,是表彰寶蓋鎮福全村三組“廖母胡老孺人”的德行而奉旨旌表,該旌表牌匾系磚雕燒制而成。牌匾上部雕有二龍戲珠,下部為雙鳳朝陽,兩邊飾有兩條盤雲龍,龍的四周飾有卷雲紋,內從右至左豎排陰刻楷書:“奉旨旌表節孝道光十七年季冬月吉旦”。
衡南縣文物局負責人介紹,“廖母胡老孺人”22歲嫁迪江灣廖竹友為妻,由於竹友公長年在滇南做貿易,家裡一切事務全托付胡氏料理。胡氏既要操持家業,又要照顧二位高堂,心掛夫君,養育子孫。竹友公卒,胡氏侍奉二老終老,撫養兒子成人。她一生清苦,焦心勞神,孝悌貞節,77歲時,還率四個孫兒興建一座氣勢恢宏的祖堂——理學屋。
據說在砌祖堂時,每天對那些砌匠都是六酒四飯,餐餐都有雞鴨魚肉,但就是沒有雞腿、胸脯肉,砌匠們開始以為老人小氣,把好吃的自己吃了,所以,“園垛”(方言,指即將竣工,最後搭設屋梁)時就在梁上做了手腳。結果在吃“園垛”酒時,老太婆把平時不見的雞腿、胸脯肉全部拿出來,吃完後,每個工匠還打包一份帶回去。工匠們走到半路,覺得這老太婆太好了,是位賢德之人,挺對不起老人的,於是返回,謊稱還有工具在梁上,就爬到屋頂梁上,重新祈禱一番,保佑廖氏世代榮昌。
從此,“廖母胡老孺人”的美名傳播到四裡八鄉,她的事跡被州郡上奏朝廷,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御批“旌表節孝”牌行一塊,目前仍保存在寶蓋鎮福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