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檩的幾類
日期:2016/12/15 1:40:39   編輯:古建築彩繪 桁、檩放在各梁的梁頭上,上承椽子。在帶斗拱的大式建築中叫“桁”,在小式建築和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築中叫“檩”,宋代稱木專。帶斗拱的大式建築,桁徑按斗口定;小式建築或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築檩徑與檐柱直徑相同。
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為以下幾類:
(一)、正心桁:位於檐柱中心線上的桁。
(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
(三)、脊桁(脊檩):位於正脊處的桁(或檩)。
(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間的桁,統統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稱上平木專),中金桁(宋稱中平木專),下金桁(宋稱下平木專)之別。
除此之外,還有幾種位於特殊位置的桁檩及附件:
(一)、梢檩:指懸山建築向兩山外挑出的檩。
(二)、扶脊木:疊置於脊桁上的構件,斷面為六邊形。其兩側與腦椽相交,所以需剃鑿出椽窩。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樁,扶持正脊,安插腦椽。
(三)、墊板:每種桁檩下面均設有相對應的枋,作為瓜柱之間的連接件,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桁檩與枋中間為相應的墊板。
(四)、生頭木:在房屋轉角處的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一個三角形的構件,叫“生頭木”(也叫“枕頭木”)使檐口線由正身向屋角逐漸起翹。
(五)、替木和攀間:唐代用“替木”托木專。宋代撩檐木專下或用替木,或用通常的撩檐枋,而平木專和脊木專下使用“攀間”相托。攀間使由素枋結合替木和斗拱組成的各梁架間的重要連接件,是相鄰兩榀梁架上的蜀柱間起聯系拉結作用的橫木。由兩材攀間、單材攀間。捧節令拱、實拍攀間等組合形式。這類構件相當於明清時期的金枋、脊枋。檩下只用墊板和枋,合稱”一檩三件“。不再用替木、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