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石窟
日期:2016/12/14 12:47:2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鐘山石窟,又名萬佛巖、普濟寺、大普濟禅寺、石宮寺。石窟周圍,歷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綿,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垧、僧眾五百多,是我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石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歷代香火不斷,有“人間勝地”之稱。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絕對保護范圍19250平方米,一般保護范圍440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80公頃。
萬佛巖呈長方形,窟內面積達225平方米、平頂、八角藻井,壇基上分前後有一米間方的8根接地連頂的方形石柱,石柱的四周和石窟的四壁均密
無間隙的雕滿數層佛像、菩薩、弟子的造像。壇基上有三組十四尊大型立體圓雕造像,主佛像是釋迦牟尼橫三世佛,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釋迦佛的兩側分別侍立著左脅侍菩薩和右脅侍菩薩。尤其是未來世左側侍立的左脅侍菩薩,石帶當風,飄搖欲舉,有“東方維納斯”的美譽。而現在世的正前方,有一對對稱的觀音坐像,壇基的前壁下方,雕有十六羅漢的雕像。雕刻多以佛傳故事為主。所有石窟內的造像,造型逼真傳神,工藝精細、形象各異、栩栩如生、排列緊湊、場面富麗。其泥金彩繪雖歷經上千年,色澤仍鮮明如初。而最為人稱道的是所有造像都是就地雕刻而成,與石窟渾然一體,緊密相連,證實了石窟藝術“拓雕”的存在。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又在主窟的外壁上,精雕了道教老子及關帝的造像。清代儒教盛行,又將孔子的造像補雕其上,歷史上稱為三教聖人,體現了我國歷史上的儒、釋、道三教合一。
鐘山石窟內還保留完好的數十通碑、碣題記,既是書法佳作,也為研究考證鐘山提供了佐證。同時,鐘山石窟現存的山門、牌坊、蕭寺宮、七級密檐式磚塔、惠善法師
浮圖塔,松巖法師浮圖塔,以及塔林、地宮、石崖墓群、禅室、禅院等,也都有很高的藝術和科學考察價值。可以說,鐘山石窟是人們研究千余年來歷朝歷代宗教史、民俗風情、彩繪工藝、衣著裝飾與雕刻藝術和建築藝術的重要史料。
作為與敦惶對應的絲綢之路北線上的重要石窟群,隨著尚未開掘的一些石窟的清理與考古的深入,鐘山石窟可能還會帶給我們更大的驚喜。但記者在三號窟內看到,由於風化和自然的侵蝕,釋迦牟尼橫三世佛背後牆壁上原來雕刻的佛像已經完全消失了,兩壁上的佛像也已經開始風化,而透過牆縫所看到的隔壁石窟已完全沒有什麼有價值的雕刻存在了!據工作人員介紹,三號窟開放後,風化速度比原來被封存時有所加快,而我們目前的科技手段還不足以阻止風化的進程。那麼,如今被開發出來供游人參觀的“萬佛巖”與尚不知所蹤的其他石窟比較起來,究竟是幸或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