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濟南大學師生完成王府池子北側古建築群整體測繪工作

濟南大學師生完成王府池子北側古建築群整體測繪工作

日期:2016/12/14 11:17: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水西橋外濯纓泉,日暖清秋放鴨天。薄暮采蓮人不見,清風吹轉渡頭船。”清代詩人孔昭虔《明湖棹歌詞》中的“濯纓泉”就是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在王府池子北面的張家大院裡,居住著張家第17代至第21代人,五代大家族同居一個院落,這在濟南城區非常罕見。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張家大院面積逐漸縮小,保護這座古建築群也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日前,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師生完成了張家大院的整體測繪工作,幾十頁圖紙完整記錄了張家大院的“骨骼脈絡”,為研究濟南建築以及張家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五代同居:老濟南民居的“活化石”

  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張家大院其貌不揚,這處院落位於王府池子北側,小小的門頭就像一戶普通人家。這處大院是院套院式的建築結構,現存幾處小合院,房屋多為重新修建,只有正中一正兩廂的小合院還能看得出舊時布局。

  昨日,記者在濟南大學見到了張家大院的立體復原模型,負責這次張家大院測繪復原工作的是濟南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副教授、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長劉強和王曉璐率領的團隊,說到這次工作,劉強說其源於一個很偶然的契機,“兩個月前,我在王府池子附近游玩,知道王府池子其實跟張家大院是一體的,我們從事的就是建築測繪,也希望借這個機會保護老建築,張家後人正好也有這個願望,雙方一拍而合。”

  李金蓮是張氏第17代孫張汝琢的妻子,談起張家大院來,李金蓮如數家珍,“我是1988年嫁到張家來的,現在還居住在大院裡。據張氏家譜記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張氏先人購置了南至王府池子中心為界、北至起鳳橋八號,西以河中心為界、向東直到魏家胡同的地方作為張氏家族宅基地。張氏先祖是在成化三年(1467年)隨德王朱見潾伴駕來濟南的,曾為‘大明德王駕前帶刀指揮’。現在住在張家大院的是張氏第17代至第21代嫡孫們,很久以來,我們就想有一份老宅子數據資料,這次心願終於達成。”“原來的張家大院,建築格局相當宏偉,東有騰蛟泉,西有起鳳橋,南北各有文武二廟,是個五進式大院落。院裡通道全部是青石板,東西南排列五進院落,都是四梁八柱結構,可謂‘濟南民居活化石’,但現在只保留了中院北屋和東屋的清末民初建築,著實可惜,我們目前完成測繪的主要是中院落,以後工作任重道遠。”

  測繪完成:張家大院保護“有據可依”

  明府城片區的開發保護工作一直備受關注,而張家大院正處老城區中的明府城片區,測繪工作的完成,為張家大院未來的修復改造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這座張家大院立體復原模型按照1:50的比例制作,黃牆灰瓦,完整呈現了張家大院的整體規模和建築風格,制作相當精美。“目前現存的張家大院建築面積有3000多平方米,從8月份決定做這個項目後,我們抽調了建築與城鄉規劃系30多名大四學生開始測繪工作。測繪工作還是相當繁瑣的,因為大院裡面住著不少居民,有很多臨時搭建的建築,這些都會對數據測量的精准度造成阻礙。”

  在結冊的張家大院數據測繪集上,記者看到,張家大院內所有建築物以及建築附屬物的平面、立面、剖面都有詳細記錄,內容包括大樣圖、構建尺寸、建築材料及比例尺等,“單純從教學角度出發,我感覺這項工作也是值得的,在給學生上課時,有時候想講解濟南傳統民居,卻找不到完整的平面圖,這項工作完成後,起碼有了最直觀的數據,”王曉璐對記者說,“在測繪中我們發現,張家大院建築物表面雖然破舊,但有些地方的原始地基保持得特別好,都是用大條石鋪好的,防水防潮,這也能看出先人的智慧。”同時,王曉璐還談到了憂慮,因為地處老城區,張家大院地基特別低,在高樓大廈包圍下,實際上成為了一處凹地,“這個地方給水管網沒問題,但是排水管網缺乏,這也是下一步市政規劃時需要解決的地方。”在接受采訪時,劉強表達了希望對濟南其他古建築進行測繪的想法,這也得到了濟大土木建築學院院長邱立平的支持,“去年,學院歷時一年,對膠濟鐵路沿線民居進行了選擇性測繪,另外,完成了對始建於元代的桿石橋清真寺南大院的整體測繪工作,這無論是對濟南傳統古建築的保護還是對學校的教學工作都有好處,下一步,學校希望能為濟南市提供更多建築測繪保護方面的貢獻。”

   (來源:濟南時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