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黃山“金銮殿”遭“維修性破壞” 磚雕被踩碎

黃山“金銮殿”遭“維修性破壞” 磚雕被踩碎

日期:2016/12/15 1:20: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黃山徽州區潛口鎮的金紫祠是古徽州望族汪氏宗祠,始建於明代,距今已近500年,被稱“金銮殿”。去年開始,徽州區文管新局啟動了維修保護項目,然而維修方式卻引起爭議。近日,徽州攝影師張建平反映,宗祠在維修時“被破壞”,一些舊瓦被丟棄,部分木架被拆除,甚至有磚雕被摔碎。徽州文管新局局長婁光輝回應稱,維修方案經過省市區文保專家層層審批,已經是最優的了。

【現場】舊瓦被拆下磚雕被踩碎
張建平一直關注徽州古建築、文物的保護。很久之前,他就聽說了金紫祠維修的消息。20多天前,他前往維修現場,發現一片狼藉。
整批的黑瓦被拆下堆在一旁,有些都已破碎。磚雕被隨意扔在地上,已被踩碎。木柱也被拆除,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還有幾根柱子發霉腐爛。原先的老房子被搭上了新架子,屋頂上蓋著塑料雨布。
“維修不是這樣來的”,張建平很惋惜。
【質疑】整齊劃一改造不如保存原貌
張建平的質疑引起了很多關注徽州古建築人的共鳴。大家認為,歷史印記是徽州之美的重要部分,這樣整齊劃一的維修改造,大大削弱其攜帶的歷史痕跡,實在讓人心疼。
這樣的擔憂已經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早在2000年,金紫祠後人、著名徽州學家汪世清就寫過一封信,稱:“花大量的錢來重建金紫祠是一種無謂的耗費,因為原來的木梁柱都是楠木,高大的石柱也是質地很好的石料,有許多石欄桿用的是精致的歙縣青,這些目前都是不可能得到的。如果用鋼筋水泥,根本不可能恢復原樣,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
“維修並沒有錯,但不應因維修而破壞”,張建平認為。
【回應】舊瓦不是老東西按明朝形制重修
徽州區文管新局局長婁光輝介紹,金紫祠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通進深達196米,占地近7000平方米,清代、民國時期都曾修繕,文革時被作為糧倉,很多部分都遭破壞,被列入黃山“百村千幢“工程。
“不同歷史時期都加了不同的東西,比如那個黑瓦就是文革時期的”,婁光輝說,此次重修,將統一按照明朝形制來,不可能找到一模一樣的舊東西,就用新的代替。他解釋,瓦有兩層,會在舊瓦基礎上蓋新瓦,也是一種保護,至於柱子等發霉,也是因為漏水所致,這次翻修正是為了避免以後的損害。
專家現場監督不會新建建築
婁光輝說,現場有文物部門的專家、監理單位、施工單位三方在場,並不允許破壞文物,一塊舊瓦舊磚都不給帶出去,“方案是由徽州古建築專家程極悅牽頭,多個考察組考察得出的,也經過了層層審批。 ”
昨天下午,記者聯系了程極悅。他說,制定此方案時非常小心謹慎,查閱了省內外大量權威的建築史資料,“不會新建建築,只是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東西換掉,也是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程極悅介紹,不會“重建”新建築,比如享堂等損毀嚴重的地方,都只作為遺址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