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范墳山的風水

范墳山的風水

日期:2016/12/14 18:00:18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游天平,看紅楓,自然會想起先賢范仲淹的許多故事。過去當地人稱天平山為范墳山,以為范仲淹死後埋葬在這裡。其實,這裡是他范家的祖墳所在地,他殁後葬在河南洛陽縣尹樊裡的萬安山。天平山最早埋葬的是他家的先祖唐代范隋,後來他的曾、祖、父三代,俗稱三太師,也埋在這裡。這塊地方是皇帝所賜,所以也稱“賜山”。據當時風水先生說這是塊凶煞之地,荒草叢生,亂石成堆,如同“五虎撲羊”、“亂箭射胸”。但蘇州人傳說范家三太師落葬之時,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地動山搖,一下子把山上的石頭都翻了個身,一塊塊如同臣子們上朝用的朝板(稱為“笏”),“五岳朝天”之地,變成了“萬笏朝天”,從“凶地”變成了“福地”,也是風水先生說從此范家將公侯萬代、富貴綿延,其實這都是無稽之談。據專家們說,天平山是花崗巖浸入體為主的斷層山,斷層山的石塊經億萬年的風雨侵蝕,自然風化、流動,成為形態各異的石塊,橫臥的、直立的、傾斜的,不可名狀。這怪石嶙峋、險峻異常的山巒,完全是地質變遷的自然現象,與所謂“風水”毫無關系。

    縱觀范仲淹的顯赫也非尋常,更非天意,與祖墳“風水”沒有任何關系。他兩歲而孤,母改嫁朱氏,他改姓朱名說,隨繼父遠去淄州,西游陝西。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才獨居長白醴泉寺,後又遠去睢陽學捨,日夜苦讀、衣食不濟,夜讀昏怠,常常以水沃面,以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他真正經歷了“苦、勞、餓、乏”,過著人所不能堪的日子。他靠志堅耐苦才“大通六經之旨,深明古今興衰之理”,一舉成名。雖經歷多次沉浮,最後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他為官幾十年,做過20多個地方的地方官,他每到一地,除陳弊、辦義學、興新風、築海堤、免災險、升倉廪、赈乏絕。一生清正廉潔,勤勉儉約,正如他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64歲病逝,追封鎮國公,賜谥“文正”,並赦賜天平山白雲禅寺永燃文正香火。范公榮耀於身前身後,皆其自身“立德、立功”之結果,與其祖墳“風水”完全沾不上邊。

    他的子孫果然封侯拜相,位列公卿綿延不斷,是其子孫自身的功業、德行鑄就,也是范仲淹言傳身教的結果。他為家“師”教之以“孝悌”,導之以“儉約”,以至於范氏子孫,在家為“賢子孫”,在學為“賢弟子”,為官自然是“賢臣、賢相”,其家人皆為賢者,其家當然必興。這一切與其“祖茔風水”自然也沒有什麼關系!

    史載,范公在蘇州購得南園一塊空地,風水先生說這是塊“福地”,一再建議他自建宅第,范公卻用來辦了義學,可見古人也不在乎什麼“風水”,但到了科學如此發達的現代,有人倒相信起“風水”來了,豈不可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