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泰寧古民居亦有大講究

泰寧古民居亦有大講究

日期:2016/12/14 17:57:21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坐龍——由於自古以來注重坐龍脈的習慣,而往往忽略房屋朝向不當引起舒適度不佳的後果。城中以爐峰山為主龍脈,建房朝向均以爐峰山為中心,如城北、城東朝向都為坐西朝東,常用“紫氣東來”美其名,其實內部小氣候並不理想,如尚書第就常要受夏日東西曬之苦。

    而城南的民主街到嶺上街一片均為坐北朝南,即坐對了龍脈,又符合坐北朝南的最佳位置。

    小區街道呈梳狀,民主街為梳背、盧家巷、馬祖巷、茜家巷、肖家巷、樓下巷等為梳齒。昔日邱家、塗家、聶家、李家、葉家窠大屋等均在其間。現今保存完好的紅軍街更能說明問題。此街正好在城東與民主街之間,因此房屋均朝東南向,如陳姓大宅。而街對面一式排列的江姓、陳姓、鄧姓三幢大屋,為了要背倚爐峰山,前面的大門已沒有通路了,只好從旁另辟通道,返回後面紅軍街或從側面出盧家巷。


    泰寧建築習慣主幢與輔房是要分開的。主幢有居住、起居、接客、祖宗神龛等用場,廚房和飯廳多在邊櫥房和飯廳多在邊廳房。而砻米間、倉庫和豬欄、廁所則在院牆內的兩側或後院,離主廳較遠。主幢多呈九宮格式的三廳九棟建架。何謂三廳九棟,即由中軸線上的前廳(亦稱客廳)、中廳(起居廳)、後廳(祖宗廳)和兩邊對稱的邊廳(含廳房)

    俯瞰就是九條屋脊,(9根棟梁),泰寧習稱三廳九棟,實際上含九廳(除門廳)四十多間房,十多個天井以及走廊,弄堂等結構在內的連片建築,幢與幢間以斗磚封火牆相隔,廊門相通;廳與廳間又以楹門或封火牆相分,使整個家院即相隔又相通,既獨立又相連,非常適合家居生活。

    輔房是一個家族必不可少的建築。如砻米間就包含倉庫(又分谷倉、米倉)、土砻、風車、腳踏石碓、米篩、農具房等;豬欄、馬房、廁所、肥堆等又要另行建架。如尚書第、世德堂等均將輔房成排建在北側院牆之下。

    石,卵石多用於排柱位、山牆、封火牆、圍牆地下堆砌基礎和街巷輔砌路面。花崗巖條石多用在排柱位和牆基處起平衡穩定作用,如現在使用的鋼筋水泥圈梁,另外還用條石做成門墩、柱礎、門框、門坎、門樓、塑柱,及雕花石柱、梁、坊、須彌座,欄桿等,還有用於鋪砌走廊、天井、水溝、台階等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