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古都北京設計和建造的易學原理

古都北京設計和建造的易學原理

日期:2016/12/14 17:57:57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北京,是我國歷史上遼、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公元938年作為遼代的都城起,歷以遼、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歷史。在作為都城的漫長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帝王及其謀臣們為了維護帝王統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國運長久,對古都北京進行了精心規劃和設計,建設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義的城市建築,力圖通過完善的都城建設,達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的目的。特別在明清兩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設更加完善,更加威嚴,同時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強烈的首都特點。如今,歷史上那些朝代已經過去了,但卻給後人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物建築和古跡,為後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規劃設計思想,提供了實物依據。

    那麼,古都北京是按什麼原理規劃和設計的呢?那些設計格局具有什麼象征意義,其含意是什麼,其作用和用途又是什麼?筆者經過對古都北京進行多年的實地考察和研究,發現古都北京是按照中國古代最高傳統文化──《周易》原理進行規劃和設計的,是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建造的,古都北京的每一處古老的建築,都蘊含著《周易》古哲的不朽光輝。

    《周易》是中國歷史上上古時期的一大奇書,其寓意博大精深,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之淵源,是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古代最高水平的哲學著作和最具權威的歷史文化典籍。《周易》在中國歷史上被尊稱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和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只有沿著《周易》這條脈絡去研究中華傳統文化和文明,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古都北京、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是按《周易》先天八卦原理設計和建造的

    北京古城分為內城外城兩部分,今人稱為凸字形城。凸字城的北邊部分稱為內城,建城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參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鳳陽)的設計方案建設起來的。凸字形南邊部分叫外城,建城較晚,它是在明朝後期嘉靖年間建設起來的。打開古都北京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內城之外的南北東西四個方位上,分別建有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四個古祭壇建築。

    天壇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築,它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樂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壇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壇拜台周圍設計有方形澤渠,故原名方澤壇,明朝嘉靖13年改名為地壇。地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國現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築。日壇、月壇均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東方,又叫朝日壇,是明清兩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陽神”的地方。月壇又叫夕月壇,位於北京內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兩朝皇帝於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經成為一種制度,戰國時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東榮城成山角)祭日,在萊山(山東掖縣)祭月。西漢成帝年間在當時的都城長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東君祀”以祭日。魏晉南北朝時有春分東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遺名尚存。明朝兩代皇帝修建大型專用建築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國有些地方的民間仍保留在春節祭祖“天地之神”的習俗,可見我國祭祖天地日月的習俗淵遠流長。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國古代國家的盛大典禮之一,是帝王統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歷代皇帝都極為重視。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觀念是從周易而來

    《周易.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意思是說,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稱為父親。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稱為母親。周易《系辭》曰:“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融,萬物才能變化而完美,陰陽雌雄兩性交合,萬物才能產生變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這就是說,天地間陰陽二氣交合才能化生萬物,有萬物才能產生男女、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萬物離開天地就無法生存,天地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禮拜天地,形成了按節氣定期祭祖天地的禮儀制度。

    《周易.系辭》又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霍,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古人認為,宇宙中日來月往,月來日往,日月相推,才產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運行,才產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來,暑往寒來,寒暑相推才產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歲月變化,才產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認為,日月是歲月形成離不開的天象,因而就產生了祭祖日月的習俗。

    2.天壇、地壇、日壇、月壇、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來的

    古代的帝王為什麼將天壇建在北京內城的正南方、將地壇建在正北方、日壇建在正東方、月壇建在正西方?其理論根據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圖。

    《周易.說卦》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古人依據這一段話,提出先天八卦論,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艮西北、震東北、巽西南。

    《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君為父……坤為地為母”“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月……”這就是說乾為天在正南,坤為地在正北,離為日在正東方,坎為月在正西方。古人認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來方位。古人為了將天壇、地壇、日壇、月壇與先天八卦方位對應起來,於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將天壇建在北京古內城的南方,將地壇建在北方,將日壇建在東方,將月壇建在西方。而四壇中間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見,天、地、日、月壇所代表的卦位,與故都北京內城構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的建築形象特點也是根據周易而來

    天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圓形,地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方形,日壇的建築形象特點亦以圓形為主,月壇的建築形象特點為方形,為什麼天壇建成圓形,地壇建成方形,日壇亦建成圓形,月壇亦建成方形?原來這也是根據周易而來。

    《周易.說卦》曰:“乾為天為圓……坤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這就是說,乾卦代表天象征圓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據此古市人認為天是圓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來像一口大鍋一樣扣在大地之上,這就是古人“天圓地方”說的由來。按照周易這一原理,古代帝王為了更好的與天地感應,獲取天地之神的佑護,於是就將天壇建成圓形,將地壇建成方形。天壇內的主要建築祭天用的祭壇圜丘是三層圓形平台,台面中心為一圓形太極石,太極石外面為9塊扇圓形石頭圈圈相圍,圜丘下面的圍牆亦為圓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圓形的,皇穹宇殿內地面亦為圓形,其中心為圓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圍列著火塊扇圓形石頭地面,皇彎宇外面的圍牆為圓形,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頂部為三層圓形建築,祈年殿內的地面亦為圓形地面,中心為一圓形石塊,其周圍按八卦方位的規律排列扇形石頭;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層圓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圍牆也是圓形,天壇整個外圍圍牆北部亦為圓形。因此圓形是天壇建築的突出特點。

    地壇內祭壇拜台為二層方形建築,其壇面石頭為方形,舞台周圍的澤渠的形狀亦為方形,拜台周圍的兩層圍牆亦為方形。可見方形是地壇建築形狀的突出特點。

    《周易.說卦》曰:“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離為火為日……為乾卦……”。按照後天八卦方位,離卦為南,坎卦為北,分別與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壇與天壇一樣建成圓形,月壇與地壇一樣建成方形,現在日壇月壇的形狀已不是原來的形象,據現存的明朝初年設計的明中京(安徽鳳陽)的設計方案,日壇的祭壇是方形的,但緊緊圍繞祭壇的圍牆是圓形的,月壇的祭壇是方形的,圍牆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壇時就是參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設計方案建造的。

    4.天壇、地壇內涵的“數”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辭》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按照這一論述,一、三、五、七、九為奇數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偶數為陰數,陽數中最大的數為9,陰數中最大的數為10其次為8。天壇為天為陽,故其內涵的數為陽數單數,比如,祭天之壇圈丘建為三層,最上一層圈丘直徑9丈,第二層直徑15丈,第三層直徑21丈,最上層壇面為圓形其中心為一圓形石頭稱太極石,太極石周圍第一圈有9塊扇形圓形石頭相包圍,第二圈為18塊,第三圈為27塊,按fn=9n的數學規律排列。圈丘最上層為9圈,第二層為9圈,第三層亦為9圈,三層圜丘之間的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