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
陶器是用可塑性較好的粘土,通過成型、干燥,經700——1000攝氏度的低溫燒成的制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約8000年前,當時的遠古先民在利用火燒制食物的漫長歲月中逐漸發現,經過燒烤過的土地變得異常堅硬,而泥土摻和適當的水便會有粘性和可塑性,這些都是產生陶器的先決條件。至於陶器是如何發明的,至今還缺乏確鑿的證據。
陶器的出現給當時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陶器的發展,也反映了當時經濟生活的需求,同時表現出樸素、實用的藝術風格。它是古代藝術的凝聚物,蘊含著古代人的勤勞、智慧、情感和技巧。陶器有著獨特的審美特征,它顯樸實,粗放,淳厚,古拙,簡潔,活潑,稚趣,素雅,往往帶有民間藝術濃郁的生活氣息;也有為數不少富麗,華貴,明快,精致,嚴謹,莊重,隽永,神奇絕妙的藝術品。陶器的價值,不僅在於工匠所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僅在於它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更在於它奠定了古代藝術的基石,開啟了傳統文化的先河,它是人類歷史上無以倫比的瑰寶。
彩陶是指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一種繪有黑色和紅色紋飾的無釉陶器,即指新石器時代一種彩繪的陶器,這種陶器大都為手制;也有部分是輪制而成的,表面修理光滑;也有極少數繪有人物紋的,彩先繪在坯上,然後入窯燒成,觸水不脫,造型根據實用要求而創造。它們種類多樣,形體完整,形成了樸素,優美的藝術效果;彩陶文化是我國燦爛的原始文化中的組成部分,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馬家窯、大汶口、大溪和屈家嶺等文化遺址都發現了彩陶,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准。
中國的彩陶,出現在七千多年前,衰落在夏朝,延緩到漢代,前後有五千年歷史。
中國彩陶以它的造型,紋飾的衍變,書寫了中國遠古的歷史。紋樣構圖從單純的散點到繁缛的連續,進而發展為封閉的形式。形象由自然的再現到抽象的幾何紋,由描寫對象到形式美感的追求,都表現了審美意識的不斷強化與逐步成熟。
隨著社會意識的變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紋飾比早期神秘、嚴肅。前期比較生動、活潑、自由、舒暢、有流動感,而後期則嚴峻、靜止、封閉。在形式上,直線多於曲線,空間封閉多於連續,活潑的曲線和圓點、弧形減少,而直線、方塊、三角形態居多。彩陶圖案中,可看出人類的童年的歡樂,及鼎盛時期的繁榮歷史,而後期,嚴肅的紋飾表露了沉重壓抑的心態,和向青銅文化邁進的沉重腳步。
彩陶紋飾是陶瓷裝飾中最早的彩繪,它是陶器形體的附加物。造型的出現,可以說完全是人類的需要,是為功能而創造的。裝飾彩繪,則與最初的實用功能無直接關系,完全是人的審美意識的自覺顯現。彩陶文化,是人類童年時期的藝術創造,它反映了人類天真的稚趣和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樂觀進取的純淨心態,是原始時代人類行為的傳真寫照,是人把審美寄托於最早創造的物質產品上,也可以說是陶器成為了人的精神文化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