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敦
日期:2016/12/14 18:18:39   編輯:仿古青銅器 軌敦,戰國後期,通高17.8cm,寬22.4cm,重3.46kg。
敦有蓋,圓體,鼓腹,腹部有一對雙獸面銜環耳,三短足。蓋上飾三伏犧,蓋頂有一活環鈕,鈕座處飾相間的葉狀紋與圓渦紋。蓋與器身各飾枝狀紋二周。蓋內鑄有銘文“軌”字。
名詞解釋:
敦
盛食器,將鼎、簋的形制相結合發展而成。產生於春秋中期,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晚期。《爾雅·釋丘》疏引《孝經緯》:“敦與簠、簋容受雖同,上下內外皆圓為異。”
三伏犧
三,數目。伏,趴著。犧,做祭品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青銅鼎是最重要的祭器,《周禮·天官·內饔》:“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故東周時期鼎上流行此裝飾。
渦紋
亦稱火紋。《周禮·考工記》有“火以圜”之記載。火紋是太陽的標志,因此其特征是圓形的,中間略有突起,沿邊有4到8道旋轉的弧線,表示光焰的流動。在青銅器上最早的渦紋見於二裡頭文化期的斝腹部。從二裡頭文化期直至戰國都可在器物上見到渦紋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