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獸耳虎足方壺,春秋後期,通高87.5cm,寬47.2cm,重41kg。
此壺有蓋,蓋似華冠。直口厚唇,束頸修長似扁方筒,鼓腹,圓形底。頸飾蕉葉紋,頸兩側附一對壯碩的龍形耳,龍回首卷尾呈蹲立狀,雙龍耳上鑄有細縷孔。腹飾界欄狀凸稜,上區飾蟠虺紋,下區光素無紋。圈足飾蟠虺紋和雲紋,足下臥二虎。此壺造型優雅,紋飾繁缛精美,龍虎上下呼應,栩栩如生。
名詞解釋:
壺
盛酒器,亦可盛水。《儀禮·聘禮》:“八壺設於西序”。注:“酒尊也。”《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注:“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都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壺在青銅禮器組合中的用途。青銅壺的制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漢,商代前期方壺較少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形制也不斷變化,大多為圓形。
亦為瓷器主要品種之一。瓷制壺自漢代開始流行,器型多樣,用途有多種。常見的有西晉的扁壺,三國至隋的盤口壺、唾壺、雞首壺,遼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僧帽壺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壺、水壺、茶壺、鹵壺等。
蕉葉紋
裝飾紋樣的一種。一端尖銳,一端較寬,作蕉葉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稱,蕉葉即芭蕉葉。
蟠虺紋
《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韋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屬蜥或蛇。”蟠虺紋即象許多小蛇相互纏繞在一起的圖案,多作為器上的主體紋飾,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