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山 銅鼓
日期:2016/12/14 18:17:08   編輯:仿古青銅器
銅鼓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中普遍使用的一種禮器和打擊樂器。石寨山出土銅鼓既多且早,被考古學界命名為“石寨山銅鼓”。
石寨山出土的銅鼓中,14號墓的一件最大。鼓面中央有10角光芒的太陽紋,並夾以復線三角形紋,其中有連續的圓渦紋一周。鼓面中的主暈最寬,有長喙飛鳥四只,其外為三角形齒紋及圓渦紋組成的條帶紋一周。胴部上半段有三角形齒紋及圓渦紋。下半段有“羽人”劃船紋四組,頭上皆飾長翎,習慣稱之為“羽人”。腰部有戴羽冠的武士八組,手中持有兵器及盾形物。胴、腰間有四個等距離的繩紋耳,便於系繩懸掛。足部也有三角形齒紋及圓渦紋一周。高31厘米,面徑41厘米。
紋飾最佳的一面銅鼓出土於1號墓中。出土時為上下扣合的兩面銅鼓,內貯海貝,即銅鼓形貯貝器。上一鼓已殘,下一鼓完好如初。鼓面中央為九角光芒的太陽紋,其外有寬窄不等的暈圈,圈內各有花紋,高23厘米,面徑40厘米。
石寨山銅鼓中,還有一面最小的銅鼓,鼓面中央有六角光芒的太陽紋,其間夾有復線三角形紋,其外為圓渦紋一周,再外為三角形齒紋與圓渦紋組成的條帶一圈。鼓面邊沿有四個等距離的青蛙,作蹲立狀,頭部均在同一個方向。胴部和足部各有圓渦紋一周,腰部縱分為八格,胴、腰間有四個繩紋耳。高19厘米,面徑21.1厘米。
推薦閱讀:
民國石碑牽出“關岳武聖”
南京發現南唐“第三陵” 墓主疑為大周後(圖)
千島湖下有座古城 265座牌坊淹在湖底(組圖)
豐城發現道光時期古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