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亞鳥出戟觚(商)

亞鳥出戟觚(商)

日期:2016/12/14 18:17:55      編輯:仿古青銅器

    商晚期,亞鳥出戟觚,高26.5cm,口徑15cm,底徑8cm。

    觚喇叭口,腰和下部均有出戟裝飾,圈足。器形高挑細長,中部明顯收縮,具有商代後期銅觚的明顯特征。觚身有許多精細的紋飾,從上至下分為四層:頸部飾以該時代流行的蕉葉紋;頸下端飾蛇紋,蛇頭部寬大,眼睛突出,此種紋飾流行於商代中晚期和春秋戰國時期;腰部及以下分飾兩層獸面紋,顯示出禮器所特有的高貴。底部有圖形銘文,釋為“亞鳥”,此觚因而得名亞鳥出戟觚。該圖形銘文為當時一個家族的族徽標志。

    青銅觚出現於商代早期,盛行於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逐漸減少。據《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載:“執觞、觚、杯、豆而不醉。”觚是一種最基本的飲酒器具,常伴隨爵、斝成組出土,說明在禮制中觚多是與爵、斝配套使用的。

    

    (音孤)我國古代飲酒器。圓體,侈口,細頸,呈喇叭形狀。陶觚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平底,無圈足,夏商時較為流行。青銅觚始見於商代早期,平底下加圈足。商周時代流行,西周後逐漸消失。從考古發掘中發現,觚經常與爵伴隨出土,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觚與爵組合使用。元、明、清時,仿青銅觚瓷質花瓶較流行,稱“花觚”。

    蕉葉紋

    裝飾紋樣的一種。一端尖銳,一端較寬,作蕉葉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稱,蕉葉即芭蕉葉。

    獸面紋

    獸面是古代人們想象中的怪獸的面部,將其刻畫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紋飾稱獸面紋。宋代的學者把獸面紋稱為饕餮紋。獸面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之一。

    

    盛食器,專備盛放腌菜、肉醬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銅豆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也是青銅禮器中的一種重要器物,常以偶數出現,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說法。

    

    古代的飲酒器。其造型一般有流、尾、鋬及三尖足。青銅爵最早出現在二裡頭文化時期,至西周中期逐漸消失。

    

    (音甲)古代的一種酒器,始見於二裡頭文化的晚期,沿至西周初期。斝的形制變化不大,多為圓體、三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