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銅質、掂重量。從銅器的重量上來說,一般商前期器輕薄,商後期器重質厚,莊重雄偉。西周器有銘而渾厚,春秋戰國之器輕薄精細。到了漢代銅器重拙粗矮。
看皮殼、辨銹色。真銹有綠、藍、紅、黑等多種顏色,有金屬光澤。在貼骨處是黑銹,其上層是紅銹,再之上是藍或綠銹。凡銹色單一,質地疏松,一摳就掉,或用酒精一擦就掉,一般都是“速成”赝品。
看器型。以鼎為例,夏末商中期有圓的、方的形體。方鼎一般接近正方形,耳為直耳,足多為錐形或扁形。
看紋飾、辨銘文。從紋飾上辨偽,范鑄法一般紋飾槽口小裡面大,出現對稱紋飾有高低錯位痕跡;失蠟法鑄造花紋對稱一致。從銘文上辨偽,夏與商前期青銅器無銘文,商中期開始出現銘文,大多4~5個字以象形文字居多,字體粗壯,商晚期銘文逐漸增多,一般在10個字左右,西周時期銘文增多。春秋時期銘文字體剛勁瘦長,出現了“鳥蟲書”和錯金銘文。戰國時期銘文簡單,字體纖細,字口淺。秦漢時期,銘文筆道細淺。漢代銘文多為隸書,呈長方形,筆畫較戰國時期粗壯。
聞味道、聽聲音。真器無論傳世品或出土品,均沒有刺鼻的酸、臭、嗆異味。用手在器物上反復快速搓磨,待搓到指頭發熱時,再聞手上的氣味,老東西有陳舊器物那種類似發霉的甜味,偽器則有酸、嗆之氣。另外,從聲音上辨識,偽器敲擊聲亮而有轉音,真器的聲音較低沉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