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干戈為玉帛 戰國時期青銅矛
日期:2016/12/14 18:17:07   編輯:仿古青銅器
這是一件戰國時期的青銅矛,一種長兵器。但是今天,我並不是要講這件兵器,而是要講一講在它身上發現的另一個秘密。在放大鏡下,我們看到,在矛的正反兩面,中部和骹(qiáo)部,有多處小片的規則花紋。花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這件青銅矛,在伴隨主人下葬時,是先用絲織品包裹起來,然後與其他隨葬品一起埋入地下的。兩千四百多個春夏秋冬之後,絲織品炭化無存,它的印跡卻清晰地留在了這件青銅矛上。
我們知道早在漢代就有繁榮的通往西域絲綢之路,說明了那時的絲綢產量已經相當可觀。其實我國養蠶織帛的歷史還要久遠得多,不但傳說有嫘祖教人養蠶的故事,而且科學考古也發現了很多新石器時期的紡輪,見證了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發明紡織的年代,是基本可信的。另外,在考古出土的商代青銅觚和青銅觯上,也曾發現有平紋結構的絲織品痕跡。遺憾的是,作為實物出土,在2006年以前,僅僅見於一些漢墓,例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較完整的絲織品和衣裙等。直到2007年下半年,江西靖安東周墓葬出土了絲織品實物以後,作為一項重大發現,才讓我們目睹了更早的、比一般絲織品“素”和“紗”更高水平的織物——彩錦。我有幸在靖安絲織品出土之前的13年(1994年),通過這件戰國時期的青銅矛,“看”到了這種織錦,在當時的資料情況下,我感到非常滿足。從青銅矛上面的痕跡,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的經、緯線密度,而且看得出經線明顯粗於緯線這種雙色錦的特征。我把這件事看作是青銅器帶來的意外收獲。
我們再來看小小的青銅箭頭,即青銅镞。青銅镞在二裡頭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一直使用到漢代,後被鐵镞替代。使用青銅镞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這麼簡單的造型,形狀上也有變化嗎?有的。正因為它是兵器,所以在戰爭中是最容易被優選和改進的。我們從實物可以看出,春秋之前的青銅镞基本都是雙翼扁形镞,春秋中期開始,斷面變為三角形三刃镞並且盛行,逐漸淘汰了兩翼形的銅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镞是在飛行中殺傷目標。所以在初期,對於飛行之物,人類很容易聯想到翼,雙翼像鳥的翅膀,兩邊有刃,可以殺傷,所以鑄出兩翼形。但是在漫長的實戰中人們發現有寬翼的镞容易受到風的自然影響,而影響准確性,雙翼越寬受影響就越大。而將镞的斷面改為等三角形,就減少了風的影響,提高了准確性,而且三角翼穿透阻力減小,殺傷深度加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推薦閱讀:
能讓財神爺厚愛的家居風水
濟源 傳說中的洞天福地
鮮卑人祖居嘎仙洞發現遠古彩繪巖畫長廊
英國威爾特郡驚現4500年前桑拿浴遺跡(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