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省博開展

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省博開展

日期:2016/12/14 18:14:45      編輯:仿古青銅器

楚國編鐘

 雙鸾鳥紋銅車

 鳥尊

    昨天上午,在安徽博物院老館,“晉國遺珍——山西出土周代文物展”正式開展,148件出自春秋晉國的重量級文物首次亮相省城,其中就包括侯馬盟書、楚公逆鐘等名聲在外的國寶。春秋時,安徽相當一部分地區屬於楚國,楚公逆鐘等文物還見證了楚晉兩地源遠流長的交往史。

    晉國珍寶集中亮相

    昨天上午,在安徽博物院老館東樓展廳裡,148件文物陳列在玻璃展櫃裡。它們全部來自兩三千年前的晉國,包括青銅器和玉器等,僅國家一級文物就有30多件。

    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依然稱雄戰國,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這次展覽由安徽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和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展出的藏品大多出自侯馬晉國遺址、曲沃晉侯墓地、绛縣橫水墓地、太原趙卿墓地等。記者昨天看到,侯馬盟書、鳥尊、獸形觥、楚公逆鐘等名副其實的國寶都在現場展出,隔著玻璃展櫃,似乎觸手可及。

 
    描繪晉國文化脈絡

    在歷史上,西周初年周成王“桐葉封弟”是著名的典故。而他的弟弟叔虞入主唐國,其子燮父後來又改號為“晉”則被認為是晉國的開始。山西博物院相關負責人昨天告訴記者,這次在安徽展出的晉國文物可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以來幾個時期山西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的代表。時間跨度上從西周初年到三家分晉之前,反映了晉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也完整描繪了晉國文化的基本脈絡。展品中最早的出自公元前11世紀,較晚的在公元前四五百年。

    楚公逆鐘送於晉侯

    在昨天展覽中,最大的青銅器當然是一套楚公逆鐘。這套楚公逆鐘由大小不一的八件甬鐘組成,銘文上記錄了楚公逆為祭祀祖先出征,得到大量銅後制作編鐘的歷史。而這組編鐘出土於晉穆侯之墓,歷史上楚公逆與晉穆侯在位時間相當,因此這套編鐘被認為是楚國與晉國交往的歷史見證。而在春秋時期,安徽的相當一部分正屬於楚國。

    【寶物撷英】

    侯馬盟書

    春秋晚期,“趙氏孤兒”的後代伙同韓、魏三家瓜分晉國,而在此之前,晉國還經歷了六卿專權到趙、魏、韓、智四卿專權的一系列政治斗爭。在昨天的展覽現場,最為引人注目的國寶就是大名鼎鼎的“侯馬盟書”。

    山西考古研究所信息資料室主任王俊昨天告訴記者,侯馬盟書是1965年在山西侯馬晉國遺址出土的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記者看到,昨天展示的侯馬盟書一共有5片,形狀各異,有的呈長條形,有的形狀則不太規則。仔細端詳,還可以在上面看到紅色的小字。

    晉侯臣斤壺

    昨天的展覽中,青銅器是重要的部分。在青銅器展廳,對於不少觀眾來說,相當一部分“國之重器”最直觀的感覺就大。國力還體現在制作工藝上,一尊晉侯臣斤(pí)壺放在展廳一角,吸引了不少觀眾。碩大的壺體上仔細打量,以一個圓突的雙龍首為主,竟然鑄造出了多條身軀相交的龍紋。王俊告訴記者,這尊壺上有銘文,記錄了制造過程,壺身有三層花紋,顯示了當時高超的鑄造工藝。

    虎鷹互搏戈

    在眾多的青銅器中,一枚看似不起眼的虎鷹互搏銎(qióng)內戈被擺放在了顯眼位置。湊近了看,才發現這枚戈的造型別具一格。老虎與雄鷹互搏,中間還可以插把手。

    王俊介紹,晉國歷史上強敵環伺,與草原部落有長期的接觸,因此很多青銅器的造型體現了草原文化的影響,虎鷹互搏銎內戈中的老鷹也正體現了這一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