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館藏楚文物蔡侯產銅戈
日期:2016/12/14 18:13:12   編輯:仿古青銅器蔡候產戈
戈,字如其形,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帶柄格斗兵器,流行於商至漢代,最早發現的青銅戈,出土於河南偃師縣二裡頭遺址,距今約3500年。我們經常見到館藏的青銅戈就是一個戈頭,實際上戈由戈頭、戈柲(手持的長柄,多為竹、木質,柲頂端捆扎戈頭)和戈柲下端的鐏組成。有的戈無鐏或者戰爭時候遺落,而柲在長時間的地下掩埋也多數腐蝕不見,就只剩下一個戈頭。戈頭由胡、內、穿、刃、援、闌等部分組成。戈鋒利的並用於攻擊敵人的那部分稱為“援”,援中間凸起稱為“脊”,脊兩側最鋒利處稱為“刃”,援拐角向下折的那部分稱為“胡”,和援相對的並相連的部位稱為“內”,內和援的連接處的凸起稱為“闌”,在胡或者內上有方形或者圓形的穿孔稱為“穿”,穿用於繩子系緊戈柲。
在六安市城西窯廠中出土了一件帶有錯金銘文的青銅戈,通長21.6厘米,援長14.6厘米,寬2.6厘米,脊厚0.8厘米,胡長13.5厘米。寬援有脊,援錢短尖葉狀,中後段上刃平直,下刃微向上彎曲,援脊一小穿,胡脊兩穿,穿側胡上有兩行六字錯金銘文,文曰“蔡侯產之用戈”,字體與壽縣蔡侯墓中出於的蔡器銘文類似。現收藏於皖西博物館。
周武王克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駐馬店市上蔡縣一帶。歷史上,蔡、楚兩國是世仇,春秋以來,蔡一直受到楚的侵略和脅迫,並讓蔡從駐馬店一帶遷都州來(今安徽鳳台縣),並改名為下蔡。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蔡國是在楚和吳國的夾縫中生存,前期是受到楚的壓迫,後期是聯合吳國進攻楚國,越滅吳後,蔡國又聯合越國對抗楚國,但最終於公元前447年為楚所兼並。可以說,這件銅戈見證了百年的蔡、楚、吳(越)戰爭史。
雖然同樣都是青銅制造,造型也基本一樣,但青銅戈使用並不相同,大部分是作為武器用,極少一部分是作為饋贈或者象征身份的禮器。這件帶有銘文的青銅戈沒有使用痕跡,品相甚好,且鑄有錯金銘文,銘文“蔡侯”二字可知其擁有者的地位顯赫,因此它主要功能應為彰顯身份的禮器。
這件銅戈銘文涉及到蔡國,而出土這件銅戈的六安城西當時屬於楚國境內,這一重要的錯金銘文青銅戈為何會出現在這裡,有不同的推測。有兩種推測可能性最大:一是楚蔡戰爭發生在當時的六安,擁有這件銅戈的蔡國將領戰死於此,並就地埋葬;二是作為代表蔡國的禮物饋贈給楚國將領,將領死後,把這件珍貴的青銅戈作為隨葬之物。由於缺乏更有力的證據,雖不能說明這件青銅戈為何會出現在這裡的墓葬中,但它的出現說明這座墓葬的重要,也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此地在戰略上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