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器皿價值低估受關注
日期:2016/12/14 18:21:53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柳朝國 《對爐》
中國當代玉雕市場雖然經十幾年的發展,仍然處在一個普及推廣的初級階段,從小件玉雕、手把件玉雕的風靡尤見一斑。有著幾千年玉文化積澱的中國玉器,必將駛入由玩轉藏的路途,迎來當代玉雕的第二次輝煌。在近幾年小件玉雕風靡收藏界之後,更具藝術含量和稀缺性的器皿類玉雕的收藏和投資價值在日益凸顯。基於原料稀缺等因素,幾年之後,器皿類玉雕會在市場上有絕跡的可能,現在關注此類東西,可以占得先機。
總體來說,市場仍然會延續活躍狀態,但是會有一些新的趨勢和現象出現。例如小件玉雕流通速度的放緩,以及器皿類玉雕的逐漸興起。現在白玉原料的價格已經處在歷史高位,市場上最常見的品種,如牌子、把件,價位動辄幾十萬元,給很多玉雕工作室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以制作玉牌為例,先是花幾十萬元買塊料,然後再花兩個月的時間設計、制作,最後花費五六個月的時間再把這塊牌子賣出去——不用想,價格肯定低不了,因為原材料的成本和人工成本、藝術附加值、市場風險全在裡面。前兩年,價格在10多萬元的牌子、把件最好賣,但是現在這個價位的玉雕作品已經很少了,牌子、把件基本是20萬元起步。
比以往漲了一個數量級。而10萬元以下的玉雕,往往料都不大好,有些買家對原料品質的要求非常高,對這種玉雕也就不會很關注。不僅是白玉,翡翠的價格也同樣處於歷史高位,很多制作翡翠的工作室和作坊,把成品賣掉後,想再進點原料繼續加工,卻找不到合適的料,不是價格太高,就是料的品質不好。以上種種現象都表明,小件玉雕制品的未來市場趨勢,正在繁榮的表面下悄然地發生著一些變化。
當然,因為原材料的漲價和資金壓力的增大,玉雕制品的行情就此一蹶不振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小件玉雕制品會隨著市場的發展,流通速度逐漸放緩。而玉雕市場趨勢的悄然變化,不僅僅源於原材料和資金方面的壓力,還取決於新進資本的審美取向和購買方向。各種消息顯示,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資本,正在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當代玉雕藝術上來。
當然,銀行並不是對藝術感興趣,他們只對資本的增值感興趣。金融資本的意圖是,把當代玉雕藝術品作為未來專戶投資理財的一個發展方向。已經有不少地方的銀行就此展開調研,部分銀行已經在籌辦開設相關業務。據了解,目前比較流行的做法是將玉雕藝術品基金化,即成立玉雕藝術品投資基金,購買一定數量的玉雕作為該基金的一個投資組合,然後像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那樣,將這個基金劃分為若干份額,由投資者認購。
在股票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對散戶投資者具有巨大的指向性作用,而當各類藝術品投資基金紛紛設立之後,這些機構投資者在玉雕市場上買什麼樣的作品,也會對市場中的個人買家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未來的玉雕市場,將是以這些機構投資者為核心的市場。而就目前情況看來,這些機構投資者似乎對牌子、把件這些品種的興趣不大,他們更喜歡有一定體量、更高藝術含量和制作難度,更具稀缺性的器皿類玉雕。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除了金融資本外,產業資本近年來在玉雕市場中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影響力和號召力也越來越大。產業資本追逐玉雕藝術品的原動力,來自於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當地文化事業發展,以及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後,對自身企業文化的追求。產業資本購買的玉雕,往往會被用來充實各種公立、民間博物館,紀念館,藝術館的館藏品和陳列品。既然是館藏品,那麼藏品的檔次就很重要,因為這代表了藝術館的層次和審美水平的高低。
無獨有偶,產業資本也更為青睐天生就比牌子和把件更高貴的器皿類玉雕藝術品。為何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都不約而同地瞄准器皿類玉雕呢?原因很簡單:更高的藝術含量,加工難度和被低估的價格。以柳朝國的一件《碧玉福壽大瓶》為例,這件碧玉瓶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柳朝國的作品,采用一整塊碧玉料精心雕琢而成,耗時兩年,通體遍布繁復的紋飾,造型端莊大氣,有乾隆朝玉雕器皿的遺風,是典型的京派玉雕作品。這件碧玉福壽大瓶的高度超過50厘米,制作周期長達兩年,而目前玉牌和把件的制作周期一般是一到兩個月。
以此推算,柳朝國做這件玉瓶的時間,可以做20多塊玉牌或者把件。現在玉牌的價格經常是20萬元起步,有些牌子能賣到七八十萬元,而這件碧玉瓶的估價是200多萬元。如此簡單一算,就可以發現這件碧玉瓶的價值明顯被低估,這還不算制作大型器皿的風險、選料的難度,以及設計構思的難度等等。能夠說明器皿類玉雕價值被低估的例子很多,例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馬進貴制作的玉壺,與同為工藝美術行業的紫砂大師制作的紫砂壺相比,價值明顯被低估。
馬進貴的錯金嵌寶石玉壺,其拍賣價格也不過十幾萬元、三十幾萬元,且與紫砂泰斗顧景舟拍賣價格上千萬元的紫砂壺相比,即便是其他的紫砂大師,呂堯臣的壺拍賣價格也到了五六十萬元,何道洪的壺也拍到了100多萬元,而馬進貴玉壺的制作成本,遠非這些紫砂壺可比。雖然現在和田玉的原材料很貴,但比原材料更珍貴的,是藝術家們的創意和精絕的手藝。
以薄胎器皿為例,現在做薄胎做得最好的是柳朝國,但是他今年已經60多歲了,心髒也不太好,安放了幾個支架,作品數量並不多,而新一代的玉雕名家中,還未有能在各個方面達到柳朝國水平者。都說現在原料少、原料貴,能用來做器皿的原料更少,但是如果找到原料,又如何能夠找到令人放心的玉雕大師來做呢?這是個比原料更令人擔憂的問題。縱觀近500年來的玉雕藝術發展史不難發現,宮廷玉雕藝術是建立在大件器皿制作工藝的基礎上的,因為皇帝玩玉,較少玩小件,大件器皿更能體現皇家風范,這其中尤以乾隆皇帝為最。而在早年的北京玉雕廠,一塊料拿來,最先考慮的也是做器皿或者人物,最後才會考慮做玉牌之類的東西。當代玉雕發展到今天,器皿類玉雕逐漸被重視,也是文化的傳承使然,是合乎玉雕藝術發展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