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來有樸素勤儉的傳統美德。尤其在古代,一般平頭百姓的生活比較艱辛。所以要持家,必須勤儉。在古時的民戶家中,常有一種呈圓體,平底,且頂上有可以投錢進入的長條狀孔的積錢器皿,名曰:撲滿(也有叫“缶後”的),其功用類似於咱們今天的儲蓄罐。
為什麼古人要把存錢小甕叫做“撲滿”呢?撲滿二字在古代和金錢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呢?據《西京雜記》記載:“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土,粗物也;錢,重貨也,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上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可不誡欤!”傳說在漢武帝的時候,曾在海邊為富人牧豚(放豬)以維持生計的公孫弘要到京城任職去了。鄉裡長者在他臨行前好言告誡他,讓他在榮耀時也別忘記幼年的寒苦生活,即便富貴顯赫了也應始終保持簡樸的生活和清廉的操守。公孫弘出身於鄉鄙之間,小時候常因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而受人接濟。於是在他走馬上任前,一個叫做鄒長倩的友人送他一只“撲滿”,其中勸解警示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後來,公孫弘步步高升,位列九卿,最顯赫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但他牢記鄉人告誡,沒有身居高位,就走上窮奢極欲的歧途,而是一直保持勤儉本色,用所余的錢在相府設東閣客館,招納賢才,推薦給皇帝選用。所以,公孫弘在那個兔死狗烹的年代,終因自己從不聚斂錢財而未授人以柄,而免招“滿則撲之”的大禍。他平安度過一生,並為後世留下了一段古代高官的廉政佳話。
撲滿用陶土或泥瓷等材質制成,可它在設計上不像今天小朋友們手中的儲蓄罐那樣,底部有個能自由開啟閉合的口子。古代撲滿除了供人將錢幣投入那個細長方形口子外,別無出口,也即所謂的“其有入竅而無出竅”。一旦它“滿”後,要取錢,就只能“撲”(撲在古漢語中是“打破”的意思)了。可正是如此“不實用”的設計蘊含了古人一種別有深意的經濟理念:要盡量努力地存錢,使之“滿”,而在花錢前,則需慎重考慮,不可想花就花,隨意浪費。也就是因為從撲滿中取錢方法的唯一性,所以流傳到今天,形制完好的古代儲蓄罐極少。出土的皆為碎片或底部被掏剜出了一個窟窿的殘器。從這些殘器中,我們會發現:為了圖個好的彩頭,古代工匠在制作撲滿時,往往於投幣孔的兩側或是罐身上會雕刻“大吉大利”一類的字樣,也有飾以簡單祥瑞紋樣的,有的還會在撲滿上開幾個小圓孔。至於這些圓孔的用處,一說是供人從外往內窺探,以便了解內部積攢錢幣的多少;一說是用來穿繩的,通過圓孔穿上繩子,就能將撲滿掛屋內的牆上了。
現在台灣依然稱儲蓄罐為“撲滿”,至於大陸倒很少見。但筆者記得老捨的《駱駝祥子》裡寫祥子在年節將近,思量起錢的事情時,有這麼一句:“他輕輕地搖了搖那個撲滿,想象著再加進三十多塊去應當響得多麼沉重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