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裴李崗文化石磨盤

裴李崗文化石磨盤

日期:2016/12/14 18:01:49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裴李崗文化是分布在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距今9000—7000年,由於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

    裴李崗文化遺址多集中在河南中部、南部的平原地區和豫西山區東部邊緣的丘陵地帶,迄今為止共發現150多處,經過發掘且有重要考古發現的近20處,長葛石固遺址就是其中一處。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長葛市石固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在遺址上采集或從群眾家裡收集的陶器、石器有幾百件,僅石磨盤、磨棒就有幾十件,隨後全部上交許昌博物館收藏。

    裴李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為主,在磨制技術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石斧、石鏟的刃部磨制得光滑、耐用,鞋底狀石磨盤和圓柱形石磨棒更能代表裴李崗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成為裴李崗文化區別於新石器時代其他文化最明顯的標志性器物。


    石磨盤系砂巖石器,是在整塊石料上把盤底多余部分鑿琢掉,僅留四個圓柱狀足,盤面中間因長期使用有明顯下凹的痕跡。還有一種無足石磨盤,盤面一般比有足的稍厚些。石磨盤的基本造型有兩種:一種前端尖圓,後端呈圓弧形,兩側腰近於平直;另一種前後兩端均為圓弧形,一端寬,另一端稍窄,兩側邊沿呈弧線。石磨盤一般長50—60厘米,高5—7厘米。1988年,扶溝縣曾出土了一件石磨盤,長100厘米,其形制之大、制作之規整,為全國之冠,被稱為“磨盤王”。石磨盤常與磨棒配套使用,可從墓葬出土情況看,也有只隨葬石磨盤的。

    石磨盤最早是村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現的,究竟是什麼時代的產物、有何用途,別說是農民,就是考古工作者也弄不明白,更談不上對其價值的判斷。隨著石磨盤發現數量的不斷增加,這些問題至今仍是不解之謎。1977年、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裴李崗遺址上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了仰韶文化層疊壓在裴李崗文化層之上,明確了裴李崗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傳承關系,奠定了裴李崗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視,石磨盤的價值才被人們注意。

    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有各式各樣的農業生產工具,石斧用作砍伐樹木、開墾土地,石鏟用作松土、耕作、播種,糧食作物成熟後有收割用的鋸齒石鐮,石磨盤、磨棒是谷物脫殼的加工工具。磨制光滑的石制生產工具向我們展示了從農業生產到糧食加工的全過程,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成為氏族經濟的主要來源。

    在沒有先進的切割打磨工具的年代,把一塊石板琢磨成既美觀又實用的石磨盤,古人的聰明才智令我們欽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