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識琢玉
日期:2016/12/14 18:22:30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近日,在整理昔日舊物時,在一個餅干盒裡發現了一件玉雕掛件。端詳著它,我已記不清是何時、在何地覓得的,或許是在旅游途中,或許是在回鄉祭祖的小鎮上,也或許是在古玩市場地攤上。但這件掛件之所以能引起我特別的興趣,還因為它是一件半成品,在品賞中讓我嘗到了事半功倍識琢玉的妙處。
這是一件黃口料材質掛件(見圖)。黃口料,也稱黃口玉,屬新疆黃玉的一種。玩玉者都知道,玉分諸色,有白、黃、青、綠、墨不等。而黃玉是諸色中的佼佼者。質純玉潤、具油脂感的黃口料並不多見,我的這塊掛件應屬黃口玉中的上品之料。此掛件呈正方形,高2厘米,寬3.1厘米,厚2.6厘米,雕琢的是“貔貅如意”,貔貅作蹲地回望狀,左側是獸頭,口、眼、鼻僅是幾只圓圈和幾條半弧形刻線,有系繩子的洞,一看就知道是剛雕琢到一半。雖是如此,卻也已初現輪廓。貔貅背上又是粗細不勻的線條,可能是獸毛,如用放大鏡細看,有的地方還可見細微“崩口”。獸頭頂部卻被雕琢成幾株靈芝,已基本成型,但刻線仍粗細不一。特別是靈芝頭,只是形似,非完工後那樣的靈動、鮮活。右側是貔貅蜷曲的雙腿,短粗而又敦實,雖沒完工,但該獸天生所具有的神力已初現端倪。在我國的民俗文化中,貔貅與靈芝的組合,是藝術家常用的創作題材,寓含著“辟邪袪災、吉祥如意”,深得人們喜愛。此件掛件雕琢痕跡明顯,有的地方甚至還只是寥寥幾條線刻,但刀法娴熟、線條流暢,竟沒有絲毫滯板感,但卻不知何故會流落到市場。
事半功倍識琢玉。這件玉雕掛件給我帶來了許多感悟,也帶來了別開生面的樂趣。古諺道,玉不琢不成器。從選料、打樣、成型、粗雕一直到打磨,其中凝結了玉雕藝人的多少心血與睿智。盤摸把玩間,我不僅同樣能感受到其上所承載的民俗文化,而且還能領悟出當初玉雕藝人的創作思路和雕琢工藝,這是收藏把玩成品玉器絕對難以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