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與玉
日期:2016/12/14 18:21:49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清桐蔭仕女圖玉山子
清大禹治水圖玉山子
古人形成“以玉比德、君子佩玉、無故玉不去身”的習俗。培育了中華民族愛玉、崇玉、禮玉、賞玉、玩玉、藏玉並視玉為命根子的傳統觀念。
清桐蔭仕女圖玉山子清大禹治水圖玉山子乾隆年間的和田玉是最出彩的時期,以宮廷玉器為龍頭,帶動了蘇州、揚州、杭州、南京及北京等地玉肆的長足發展。與當時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和具有“玉癡皇帝”雅號的乾隆皇帝的極力推動有密切關系。從一幅宮廷畫師所繪《弘歷鑒古圖》,就可以看到乾隆皇帝鑒賞古玉的真實情景。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平准戰役取得勝利,出產和田玉的新疆正式歸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和田玉貢開始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乾隆皇帝非常得意,他特制碧玉刻詩大盤紀念。在御制《和阗玉》詩中寫道:“和阗昔於阗,出玉素所稱,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並說:“回城定全部,和阗駐我兵,其河人常至,隨取皆瑤瓊。”
乾隆令玉工琢制了一件碧玉《於阗采玉圖》山子,題詩於背面:“於阗采玉人,淘玉出玉河;秋時河水涸,撈得璆琳多;曲躬逐逐求,寧慮涉寒波。玉不自言人盡知,那曾隔璞待識之,卞和三獻刖兩足,審然天下應無玉。”玉料送達內廷後,擇其優者,根據材料特征和需要確定應制器物,重要的要上奏皇帝批准。一部分留玉作加工,大件和部分小件送蘇州、揚州、南京、杭州等地加工。乾隆皇帝喜愛玉器超過歷代帝王,清宮遺留的古代玉器,大多為乾隆時期收集的,他還親自進行鑒別、定級,許多清宮遺留的古代玉器,配置的木托、木座、木匣,都是乾隆時期置辦的,並帶有乾隆欽定的甲乙丙等字樣。
乾隆的御制詩中有詠玉詩近八百首,一本《御制谷璧詩冊》收錄了他在乾隆辛巳年至庚戌年所作詠歎玉谷璧詩54首。得到一件珍貴的玉器,乾隆總是題詩吟詠,或表示愉快的心情,或對古人工藝的贊歎,或對其用途略加考證。對於當代所制玉,則是記敘其經過,以為傳承有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