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框嵌紫石雕插屏
日期:2016/12/14 18:01:53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頤和園,其前身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它以北京西郊萬壽山和昆明湖的自然山水為依托,又以杭州西湖、蘇州園林為范本,營造出一個山水秀麗、樓台金碧、亦夢亦幻、如詩如畫的園林藝術傑作。1998年12月,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精於鑒賞,對文玩多有搜羅,當時著錄的陳設有4萬余件。頤和園園藏文物,也閱盡世變,如今已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乾隆修建清漪園主要目的有三:興修水利,操練水軍,為母祝壽。乾隆建園之前,那裡有山名甕山,有湖名甕山泊,又稱西湖,風景優美,尤似江南。興建清漪園之初的西湖拓展工程裡,整理京郊水系是一項重要內容。為了在游園時隨時處理政務,乾隆在清漪園中修建了勤政殿。
“無邊景奉慈顏豫,有願山同萬壽如”,明確表達了乾隆以清漪園為母慶壽的“孝”文化內涵,這次展品中有許多文物反映了此一內涵,例如,乾隆紫檀框嵌紫石雕海屋添籌人物故事插屏。
此件高108.5厘米,長72.3厘米,寬60.2厘米。屏風主體上,工匠利用石頭紫色、黃色、綠色的過渡部分,用淺浮雕手法刻畫出顏色深淺不同過渡自然的山巒、樓閣、仙鶴、老神仙,讓人感覺屏外有畫、畫外有音。而紫檀木制作的邊框與底座,雕滿了繁缛的卷草紋。用高貴的白色象牙雕刻的三條卷草紋龍鑲嵌在有木雕山景的紫檀底座上,烘托出紫檀屏風深沉穩重的皇家風范。紫石,又名祁陽石,為硯石中上品,其中名貴品種“紫袍玉帶”,石質通體為紫潤,偶有青綠、黃褐、乳白等石紋,色彩天成頗具古意。
“海屋添籌”的典故取自《東坡志林·三老語》:傳說在蓬萊仙島上有三位仙人,其中一位老者說,他小時候和盤古一起玩耍;另一位老者說,他將一顆桃核扔到了昆侖山下,現在這棵桃樹已經長到和昆侖山一樣高了;還有一位老者說,他每當看到人間的滄海變為桑田,就讓仙鶴叼一根樹枝扔到屋裡,現在這些樹枝已經堆滿整整十間屋子了,這裡的樹枝就是“海屋添籌”中的籌。這個故事經常被用做祝壽的頌賀題材,本次展覽中另有一件青花粉彩海屋添籌瓶講的也是這個。
海屋添籌插屏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1860年,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遭到英法聯軍的破壞並被掠走大量珍寶,其中這件插屏落在了一名叫哈丁的軍官手中,從此一直在其家族中代代相傳。1975年,哈丁家族的後人——我們稱她為哈丁女士——認為這件插屏應該回到原來主人的手中,輾轉數次,終將這件文物捐還給了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