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48      編輯:古代建築

簡介
  駱駝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高台縣城西南20公裡處,一座蒼涼肅穆的土壘廢墟靜臥在荒漠鹼蒿之中,與不遠處紅磚亮瓦、綠樹成蔭的移民新村形成了鮮明對照。居高鳥瞰就像蓋在現代畫卷上的一方古印章,凝睇近視卻又分明是組合起來的大型泥塑群,每一道缺口、每一處凸凹都記錄著風雨的洗禮,戰火的雕鑿,這就是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北涼古都、唐代重鎮駱駝城遺址。

分布組成
  駱駝城遺址分南北兩部分組成。南北兩城僅一牆之隔,總面積30.77萬平方米,南城南北長494米、東西寬425米,北城東西長425米、南北寬210米,從整體上看又分外廊、宮城、皇城三層,外城的甕城、馬面、敵台、角墩、城垣等輔助設施一應俱全,基本完好。在城西南2公裡處,還有俗稱“羊蹄鼓城”的小方城,長55米,寬40米,向東開一小城門,系主城外圍防御堡壘,二者遙相呼應,互為犄角之勢。統觀全城結構嚴密精巧,氣勢宏偉雄壯,歷經千年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古人在軍事工程設計施工方面的高超水平。遺址周圍還有城南墓群、城東墓群和五座窯遺址。

歷史淵源
  據史書記載和學術考證,駱駝城為西漢表是縣地震後前涼於距縣城西南20公裡處新建的治所。西晉滅亡後,割據河西的前涼張氏政權為安置關內來投的難民,在駱駝城故址建郡,並以東晉王朝都“建康”來命名,借此標榜效忠晉王室來爭取北方漢人的支持,成為戰亂給駱駝城歷史烙下的特殊印記。此後前涼於公元376年被前秦所滅,建康郡首次易主。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失敗後,其大將呂光乘機占領河西擁兵自立,次年又鎮壓了以張大豫、王穆為首的前涼殘余勢力在建康郡舉行的叛亂,並於公元389年建立後涼,委任參軍段業為建康太守。第二年,因呂光濫殺無辜,盧水胡人沮渠、蒙遜擁立段業為主,以建康郡為根據地糾集各部族起兵反呂,四年後占領張掖建立北涼,使駱駝城成為北涼政權的發祥地。沮渠、蒙遜自段業自稱涼王後,為與西涼李暠爭霸,於公元405年增築了建康郡城。在歷經北魏、北周250年後至隋代被撤銷建置降稱福祿縣。唐武後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大將王孝傑在此置建康軍,成為甘、肅兩州之間的軍事重鎮,郡與軍雖一字之差,但反映出地方行政與軍事管制兩種管理體制,軍有大軍、中軍、小軍之分。大軍的建置是萬人左右,中軍五千人左右、小軍三千人左右。建康軍是中等軍,最多時,屯兵五千三百人。唐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建康軍被吐蕃攻陷後,慘遭屠掠,後荒廢,從此淪為牧人晚間的宿營地,被當作天然的駱駝圈,風靡一時的故都由此得名駱駝城沿用至今。

  神秘的駱駝城曾讓後人產生了許多遐想。相傳,西夏王李元昊在攻打由回鹘駱駝王子鎮守的駱駝城時,因城池堅固久攻不下,便命人用亂木、骷髅鎮住了從山上流向駱駝城的“臭門泉”。斷水後駱駝王子支持不住,以土丘水缸假制米山面嶺、油缸醋井來迷惑城外重兵,擺出誓同來敵一決死戰的架勢,而在背後則調兵差民開挖了一條自城中直通往今羅城紅寺坡的地道。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駱駝王用餓馬搖鈴、懸羊擂鼓的手法掩敵耳目,他自己則率領城中軍民老少潛入地道悄然遠遁。

考古發掘
  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內采集到了大量的漢晉玉铢和唐開元古幣及漢、魏晉銅印、箭镞,城南墓群出土的魏晉畫像磚、猴形木印、漢晉紀年簡牍、彩繪木馬、木板畫、木尺、西晉紀年彩帛旌銘,五座窯出土的魏晉帛書等珍貴文物,為研究古代河西歷史提供了豐富直觀的資料佐證,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多次出國展出,在國際考古界引起強烈轟動。2002年8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在北城西南角進行考察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有唐代開元通寶錢幣和方形蓮花紋地磚,據此判斷北城最上面地表為唐代文化層,並根據房屋柱基被火焚燒的遺存推斷,駱駝城的廢棄,與一場大火有關。同時還發掘出一眼磚砌水井,深5.7米,表明在唐代,駱駝城地表水位在5米左右,現在駱駝城周圍打井,出水層在34米左右,地下水位在千余年歷史過程中下降30米左右。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也與駱駝城的廢棄密切相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