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初探

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初探

日期:2016/12/14 10:09:16      編輯:古建築保護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古鎮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處,千年仙霞古道縱貫南北。2004年,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被列入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本文就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市場定位、開發原則、開發思路以及相關對策提出了一些對策。

    一、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1.三省邊際重鎮,區位優勢明顯廿八都古鎮是江郎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浙、閩、贛三省交界處仙霞嶺山脈腹地,地扼浙江西部通往福建的交通咽喉,是歷史上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和商貿重鎮。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江山設44都,此地排行第28位,故名廿八都古鎮,199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成為江郎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文化底蘊深厚,資源富有特色

    廿八都古鎮古鎮形成於唐宋,興盛於明清,衰敗於上世紀中葉。自唐末黃巢起義軍攻宣州不下,“刊山伐道七百裡”,使仙霞古道成為京城通往福建沿海等地的重要通道以來,廿八都古鎮就成為古代商貿軍事重地。廿八都古鎮與血緣同姓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同,它興起於駐軍,興盛於商業往來,在其鼎盛的晚期至民國年間,擁有浔裡——楓溪街道的店鋪和作坊總數達200家,百業興盛,商賈雲集,富甲三省邊境。

    廿八都古鎮民居建築多樣,形成了山區罕見的近兩公裡長的明清古街,其建築風格融南方情調及北方風格於一爐,集浙式、徽式、贛式、閩式、皖式、滇式和歐式為一身,是一處原汁原味的民間古建築博物館。

    廿八都,這個鎮區只有4000

    多人的小小古鎮,竟繁衍著142種姓氏,交流著13種方言,民俗風情非常奇特,被稱為“文化飛地”。古鎮居民至今守護著祖先遺留下來的對山歌、跳民舞、跑旱船、鬧花燈、剪花紙、牽木偶、踩高跷、滑石頭等獨特的民間藝術。

    二、旅游開發現狀

    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總投資2億元,是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項目位於廿八都鎮楓溪村、浔裡村、花橋村。項目分三期建設。目前,一期項目基本完成,景區開門迎客。

    1.地方財力有限,開發資金缺口大

    廿八都古鎮地處山區,經濟欠發達,地方財政財力有限,而古鎮開發的投資量大,回報周期長,資金缺口大。古鎮一期工程開發投入8000萬元,其中銀行貸款就有5000萬元。由於資金籌措困難,廿八都古鎮開發僅完成一期工程,二、三期還沒啟動。一期工程雖然竣工開業,但古鎮是開放式的,景區管理運營成本高,再加古鎮缺乏宣傳,知名度不高,旅游難以達到預期效益。根據規劃,廿八都古鎮開發二、三期工程至少要投入1.2億元,古鎮才能復原。

    2.產品同質化,缺乏動感和活力

    目前,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一期建設項目投入使用,游客普遍反映較好,但存在美中不足。如古鎮開發雷同點太多,展館進展館出,總是看靜態的景物,項目設置缺乏動感和活力等。

    3.局部細節降低景區品位,破壞古鎮整體美感

    古鎮開發要注重原始性和生態性,切忌現代工藝痕跡破壞了古鎮的原真性。而廿八都古鎮偏偏有幾處明顯讓人覺得美中不足。如大王廟堂上的對聯詩句,廿八都古鎮橋廊碑碣墨跡一律采用電腦割字,缺乏歷史厚重感。

    4.旅游資源整合不到位,產品難達到集聚規模效應

    江山市旅游資源整合重點是加大以江郎山景區和廿八都景區為核心的整合力度。目前,廿八都、浮蓋山、仙霞關等景區單打獨斗,缺乏合力,游客游了廿八都古鎮還不知有九天浮蓋,更不知江山游線從南到北倒排更為合理,即游客可直接從黃衢南高速廿八都出口下,先游浮蓋山,再游廿八都、仙霞關、江郎山、清漾毛氏古村。

    5.門票經濟為主,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鏈

    目前廿八都古鎮與我國許多古鎮一樣,旅游大多是以接待觀光客為主,幾乎都是單純地依靠門票或者古城保護費的收入來拉動古鎮的保護和發展,沒有形成古鎮旅游以外的其他消費。

    三、對策研究

    1.高度重視保護獨特的“飛地文化”,努力按“世遺”標准進行修整和建設

    要高度重視保護廿八都獨特的“飛地文化”,努力按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准進行修整和建設,使廿八都獨特的聚落文化和風情習俗得到完美的保護,也為仙霞古道——海上絲綢之路(陸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一定的基礎。

    廿八都獨特的聚落文化主要體現在古民居建築上。古鎮保護開發要盡可能讓廿八都這種融浙式、徽式、贛式和閩北客家風格於一體的建築文化發出燦爛的光輝。

    2.合力興旅,適度商業化,讓古鎮“活”起來

    要在確保廿八都民居建築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一部分的原住居民繼續生活在古鎮中,尤其是對一些具有特殊手藝的文化傳承者應予以保留,保持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在古鎮內居住的居民一部分保留其原始的生活生產方式,另一部分居民通過培訓,可以從事旅游商品的制作。要合力興旅,適度商業化,讓古鎮“活”起來,但要注意新的居住點與古鎮總體風格的協調,以及旅游項目的設置在視覺上不要影響古鎮的景觀。

    3.深化細化項目策劃,啟動古鎮二期建設工程

    要總結廿八都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一期項目的經驗教訓,重視深化、細化項目策劃工作,避免產品單一雷同,以靜態觀光為主,缺乏生機。特別是對將要啟動的二期建設項目,更要花點心機,深化細化項目策劃工作。為此,項目策劃要以資源為基礎、保護為前提、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廿八都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環境優雅、建築風格多樣、文化藝術精湛、民俗風情奇異等優勢,將部分古風貌建築恢復原貌,室內陳設明清家具和服飾,重點發展古民居特色住宿,並以“住”為紐帶,發展美食、夜游、購物、娛樂、特色交通等要素,重點建設好楓溪老街保護和基礎設施配套工程以及廿八都十景工程等項目,讓游客親歷明清時代的飲食起居生活,把廿八都建設成一個特色鮮明、原汁原味生活著的歷史文化名鎮。

    4.制定政策鼓勵居民參與古鎮保護開發

    廿八都古鎮旅游的發展需要保留古鎮居民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要多方設法調動當地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同時,要制定一些政策鼓勵居民參與古鎮保護開發,通過古鎮居民參與保護開發的方式,適當緩解政府投資壓力,解決居民的就業,提升他們的素質,增加他們的收入,為古鎮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5.開發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銷售是旅游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商品銷售與古鎮旅游的開發和保護不存在本質上的沖突,其關鍵就在於如何在商品銷售中融入古鎮所特有的文化氣息。因此,古鎮旅游商品的開發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自然生態、文化資源為依托,加快旅游商品生產、銷售體系建設。特別是要根據古鎮的特點,結合江山市情,重點開發並完善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