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方建築的研究忽然轉入中國古建,有驚喜,不知是出於愛國情結還是文化情愫,還頗具親切感。
翻開樓西慶教授的《中國古建十二講》,第一講為“牆倒屋不榻”,對照起中國的木結構與西方的石構架,用現在的視角去看似乎都可以用科學的語言解釋,不過我覺得用文化取向解釋或許更加有意思。
“人定勝天”與“天人合一”應該可劍指來兩者的名族觀念,西方將硬性的石材分割、雕琢、組合,蘊涵的是征服的力量;而中國則將木材進行伐取、塑形、搭架,體現的是共存的觀念。
踏入中國古建的小庭院,總會被其空靈幽靜所折服,因為即便是一個小小的天井也可以帶給浮華的世俗幾分沉靜,還有那扇若隱若透的冰裂窗,折射出江南小居的惬意與閒情。
還有馬頭牆,跌宕起伏地將屋面分隔,昂首的馬頭翹盼著遠歸的親人,保衛著戶戶的平安。當步入明清後,斗拱漸漸褪去了傳接承重的功能,更多的是裝飾的作用,但每次步入古建的內部空間都會贊歎其顯得有點復雜但絕妙的木架結構。作為木結構,進行雕刻與彩繪來的比石材方便的多,而中國大量的民間傳說便為其提供了無盡的題材。
每次想到頤和園萬壽山南坡腳下那延綿728米的長廊,都會聯想起其內部梁架上精湛的蘇式彩繪。中國古建引人入勝的還有形狀各異的屋頂,從攢尖、卷棚、硬山、懸山、歇山再到庑殿,因建築地域等級類型而有所區分,中國古建應該是世界屋頂最為講究的建築形式。
步入斯宅,我們都被其精美的木雕所吸引了,從梁架、斗拱再到門窗,是古人一筆一筆所創造的,沒有現代化的任何機械,只是一雙手、一把雕刻刀,想想現在我們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的四肢似乎正在退化。但步入斯民小學時,那木樓梯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很舒心,這聲音是在預示著我們的存在還是在歡迎新朋友呢!
一路上向凡伯打聽他兒時居於此時的點點滴滴,對像他與斯章梅教授這樣投身恢復古建的長者,我很是敬佩,不為世俗的多少名與利,只是覺得這是祖宗留下來的,是寶,我們得保護,很樸實的話語,沒有大口號的重點文物的點染,只是出於中華兒女的一片赤字之心。
想起梁思成發起保護老北京的事件了,沒有向人們傳達什麼大的口號,因為很多道理我們都懂,只是面臨冰冷的推土機時,我們的木構架老屋顯得多麼的脆弱,依依呀呀的倒塌聲肯定刺痛了梁先生的心。
中國古建的修復需要向每個國民的那份責任心,在我們還能感知它們的時候,多給點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