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當代規劃設計應當借鑒民族建築文化理念

當代規劃設計應當借鑒民族建築文化理念

日期:2016/12/14 10:48:16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建築作為非自然界產物,已廣布地球表層及各地塊,滿足人類生活與生產的需求,又可促進生產持續發展,同時要不斷滿足人類精神與思維追求,展現更高境界的生活與生產環境標准,符合人們心理企盼與精神世界自由舒適,是當前建築界一大任務。建設自古以來是世界僅次於農業的最大行業,它的經濟投資僅次於一場常規戰爭,是和平盛世的主要事業,一個國家的外在實力,又是靠建設來體現,即是西方工業化高度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建設,仍然是以建築為載體,表現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主體實力標志。  我們祖國建設60年的偉大成就,世人矚目,祖國各項現代化建設,經濟發展使世界震驚,同時也驚醒了那些欺侮、封鎖、敵視中國數百年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對我國另眼相看,紛紛踏入國門,抱著復雜的矛盾心理,追尋著研究中華民族快速復興的根源。現實使他們不得不承認,中華民族是富於創造力才華和智慧的偉大民族。    但在建築領域,大凡國外來者,多數感興趣的仍然首選,游長城,進故宮,四合院,小胡同,這些代表華夏數千年正統形象的民族建築,這些高超的藝術建築,琳琅滿目,人性趣味,使他們無不興歎:中國古老文明如此偉大,舉世無雙,就當代而言,代表中國正統形象的特色建築仍然是中國傳統的古建築,是真正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建築品牌,是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對於遍及祖國,顯著成就的現代化建築,嶄新的高樓大廈、成片連雲樓房,寬暢筆直街道、公路、快捷的地上地下、水陸交通,他們熟視無睹,並不經意,畢竟是引進人家的東西,沒有什麼好奇與欣賞,他們真正尋思考究的是千百年來中國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自成體系建築藝術瑰寶,在當代有什麼值得學習、借鑒、采用的價值,象著迷一樣難入其理,不解其意。  這一現實動向應當使我們建築界認認真真,應有思考。   一、中國古建築文化是否真正落後於時代    幾千年,中國建築造型、建築工藝、建築文化理念,曾在世界占踞一席之位,影響著周邊數國的建築走向,難道是落後於時代,是否會被現代化需要淘汰,退出建築歷史舞台嗎?別人尋思學習、揣摩、收集、研究,而我們卻束手放棄,我們祖先幾千年在辛勤勞動中,創造、積累的優良建築文化,與精湛的工藝成就和建築理念,一旦失去,不知何年何月能再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建築品牌。    首先們必須清醒的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先進的優良文化,是建築業同農業以及其它行業共同創造出來的,代表民族的文化,是人類源祖文化,優越於其它民族宗教文化,他有整體性、全面性、哲理性,有規律持序發展性,解決宇宙及一切空間,固靜與運動勢態的人類文化。從中國傳統建築理念而言,他始終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全面體現建築與人的關系,自然環境與人的關系,景觀建築與人的心態精神世界溝通關系。他不但滿足人類的“衣、食、居、行”,而且還可滿足人類的“思、性、情”精神領域所追求的理性世界,也正是現代人們對建築領域所需要解決的重要部分。只有中國傳統建築能完滿處理這種全面功能,其方圓、曲直、全面藝術,文化滲透,人性喻意,招示引導,培育修性,其理無窮。    其大屋頂代表天,高台基代表地,其空間是人際世界,使人多麼安全、安祥,舒適心理安穩有依托,天人溶為一體,翼角的沖三翹四,舉架的,五、七、九數據形成各類曲線造型,又形成三曲九彎的龍文化關系應用,創造出多麼精湛的建築美學文化與藝術造型,達到完美的高境界建築。   二、我國建築文化植根性源遠流長    我國的陰陽八卦、風水、五行是綜合科學理論,以樸素辨證觀,解說宇宙間根本規律,應當順續研究發展,在當代應視為是實用理論,特別是在建築體系,景觀建築方面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學科,他是對人類有貢獻有成就的根源性科學,早在五千年前,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部落族集體遷徒的選地立國,就在精心觀察研究,總結經驗,尋找“土厚色潤,水深甘甜,草木茂盛,葉嫩果繁”之地,這不是科技創舉嗎。“立國集居”這種常年累月活動,從本能提升於智慧、缺少不了標識、交流、記憶,必然促進文字產生,出現了一些符號文字、象形文字,標識文字、語音文字,在漫長的幾千年實踐中摸索、創造總結出來的文化,促進了社會變革、進步、發展,時至當今卻被定為無為邪說,全盤否定丟棄,形成學“外文”容易,學“易經”難,失去了我們民族的根本學科的發展。    試看民族文化創造發展的脈絡及偉大成就和現實不可缺少的實用功能,我們先民們首先識別是“地”,視土地為地王,最早產生“地母經”是母系社會末期,視地為母,確定我國農業立國的源本條件,建築也是在所選大地上以地為基,基也是業,立國之意,由於太陽能有白天晚上之分,熱冷之分,這種自然力量掌握人類命運與大地區分定性,先地後天,定為陰陽,長期觀察大地與天體活動變化積累總結出,內在外有的變化規律,與人類需求利害關系又存在相應規律,形成了我國天人合一思想基礎的陰陽學說。    在老天之下,大地之上,茫茫物種中,人類還是多麼弱小的群體,惡禽猛獸遍地橫行,尋找安全適居,保護人本,通過觀察自然、生產勞動、息息衍生,必然創造產生以為人本的人性化學識,形成以人為核心的文化與文明。後來又發展創立了八卦學說,在無數次的觀察、分析、嘗試,對物質應用、又分類定性了“五行”學說,這時文化已發展到指導實用階段,在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學說已系統確立,形成的人類宗旨性的重要經典學說,涵蓋了人類生活的全部。   三、我國傳統建築理論是科學的    以陰陽為總根,八卦與五行學說系統理論有機與人性思維相結合,在方位上,相互協和,相互對應,相互合化,又相互制約,又可相生相滅,不但形態化而又數理化。特別在建築上形成了模式定律,顯示出其哲理性與辨證性,八卦的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指八面方位又稱八宮,加一個中宮就形成九宮,結合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歸其位,各顯其性演譯出萬物屬性運動規律,數理上統一結合,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八卦中、北方為一,南方為二,東方為三,西方為四,中央為五,我國古建築依其數據,一切建築其高度、深度、組合群體都是以其數為宗,我國有先天八卦(伏羲)、與後天八卦(周文王)之分,先天八卦以南為天,發現太陽在南,後天八卦認為陽光照射北方,以北受益,又更變以北為天,使八卦從新排列順序,建築即采用後天八卦,正統主體建築多是座北向南,面南而尊。    隨著社會文化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在實踐中識別能力增強,進一步以人為本,研究一切自然與人的關系,擇其利益。以陰陽、八卦、五行為根本,進一步發展了“五常”理論,“仁、義、禮、智、信”使建築更加人性化,利用協調對立統一關系,如東西金木對立,通過中央土成為相敬不相欺,南北水火相克,通過土形成相濟不相射,促進了建立社會制度的基礎,對於常禮行為,教育修身、規范社會有重大意義。“五音”:宮、商、角、徵、羽,創造出物質以外所有空間的精神感覺世界,適應人性情緒。對於建築與風聲、雨聲、流水聲、海濤聲、自然聲音與鐘聲、鼓聲、鈴聲,處理陰陽、動靜關系與現代建築聲學有不同的含意,例如戲台建築,不但內在有收聚藏音的功能,對外又要兼有發音功能,是處理五音的專門哲學理論。“五彩”:青、赤、黃、白、黑,物質的表現,相協相宜,相克相犯,建築材料搭配應用,彩畫色調,園林綠化與建築物、群體建築之間的色調關系,尊貴相助之分協調美。溝通了物質與人們精神之間關系,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滿足感性世界。這些理論與學說,在建築上,其方位物質性能,人性理智,都是相互對立統一,綜合利用,其數理也是統一的,給建築業提供了可靠模據與形制,由此又產生了一種“建築八字尺”,由於性能專用於制作門窗,也叫“門光尺”財、病、離、義、官、竊、害、吉,每個字,一寸八分,八個字,一尺四寸四分,也叫“魯班尺”。它是確定行業門窗規格尺度,同時也處理院落內外高差坡度,由於社會制度變革加之匠工實際應用,字義有所改變,原古的“離”字是“砺”,後又改為“利”,原古的“益”改為“義”,古尺的“本”字改為“吉”,吉祥的字數多了,招引業主喜悅也方便應用空間。在建築群落裡,還存在門與門相對、相應、門窗相對相應,大小相配套,是影響建築立面形象與實用功能各種關系處理,加之工藝圖案完全能體現表達人們企盼心願。    官府衙門多用“砺與害字”必須體現砺害強勢,學校的門必須用“官”字,校門出來生員要當官,老百姓的門窗多用財和本,求本份發財,改為吉字後,圖吉祥。醫院的門必須用“病”字,不治病即失業。軍事團體要用竊字或害字,又有的門窗寬用一個字,高用一個字形成“財吉”、“利義”等門窗,都屬於職業專用字,門窗建築給社會行業分類,形成職業特色門戶,豐富了建築文化與社會結合。   四、景觀建築規劃設計應借鑒古文化概念    體現在建設選址擇地重要的行為環節,又叫“陰陽”或風水,也就是規劃、設計的專門用地分類一套學說,制定出“禁地”、“生地”、“福地”、“絕地”四大類,包涵了所有建築類行。“禁地”是代表官方的建築用地,劃分統治與被統治不同的地形區別,其建築設計也是高大威嚴,處處標志威儀,設制都是強勢建築;“生地”是一般百姓居民,也叫陽宅之地,其建築造型、數理方面也是依據陰陽、八卦五行等理論建造的村落和城鎮,人們生活居住之地,要生活、要生產,要生兒育女,繁衍相生向往發展;“福地”是指“陰宅”,人終入土為安,依風水理論要尋找幽靜、安祥之地,包括帝王陵墓、平民墳茔,古人認為萬物有靈論,九天九地回輪轉生,精神世界,人死其意志也在追求“為後人造福,稱為福地”這也是形成我國“陰宅”獨有的建築風格。“絕地”是指寺、廟、道、觀,宗教性建築,他們自身不發展生產,自認清高至上,學說法術絕倫,孤獨無往,行業互不相傳,不成婚,不生兒育女,靠收費、化緣、布施維持生計,確定了他獨有建築風格與地形地貌的特殊位置。    不論什麼類型建築,其都是依據陰陽、八卦、五行等理論學術,根據建築意向要求,處理環境與空間關系,通過觀天象,察地貌,理人脈,分性能,制定用地建築類型,確定建築造型與風格,所有建築都是奉行天人合一思想,其理論涵蓋宇宙一切空間,中國社會又是由血統性家庭為分子單元組成的,滿足這種社會結構的物質要求與精神需求,決定了中國建築格局與建造風格,形成獨立的建築體系。   五、中國龍文化在建築中的體現    中國建築又一特色,對龍文化的應用體現建築創造性,促進了龍文化的定型、定性發展。三曲九彎為龍型,在察尋地形,不論是山、是水,凡符合其形貌即稱為龍,再看其勢,分為蒼龍、祥龍、臥龍、飛龍等形狀,龍又以龍身、龍頭、龍須、龍氣、龍背等形部位規劃用地,古代道路與河流多彎曲,意形為龍,陰、陽龍,每一定長度水要搭橋,路要立標,意為鎖住龍,瘦長無力,端直過沖,以樹相配,育為青龍,至今路旁水旁仍然植樹以護,古人這一觀點也是科學的。龍文化決定了中國建築曲線美,並且在琉璃構件、木雕磚雕圖案、彩畫等藝術項類使建築物載滿龍文化,並且各有其性,各職其責,使中國建築藝術化、形象化、人性化,表現出淋漓盡致建築美,地貌上又分龍口、龍穴、龍勢,體現出建築龍文化、建築在方位上,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都賦予一定的造型數理。龍所對應的是虎,獨立的丘狀地塊為虎,也有虎口,虎頭之說。有的將虎也視為砂,都是在建造規劃設計上存在互為照應互為制約藝術處理關系,形成了中國建築豐富多彩的建築文化與藝術造型,也左右了中國建築藝術風格的走向。   六、傳統建築需要利用和發展    古代與當代是不能相題並論的,不是新舊兩個時代,也非兩個世界,而是當今與歷史,我國古建築的偉大之處就是代表了人類建築發展史,凝聚著人類文明史,創立的建築文化與文明,伴隨人類幾千年至今,仍然實用,說明中國建築文化一出現就一步到位,占據人心,控制人性思維。簡而言論評物產、評實用、評功能那簡直是拿石器時代工具與衛星和火箭來相比。百年之內曾何時,中國人還把簡易樓房稱“洋樓”,爭相觀看,城市和鄉村相比,就是以樓房作分界,經濟的強勝拉動城市化建設,摧古拉朽,舊貌換新,忽然發現人與建築感情缺少了,親和力失去,人在城市中沒有份量,城市容量、道路交通一切規劃設計的是以機械、車輛為本,數模化了,人為什麼要這樣居住,這樣居住為了什麼。感情交換,情調失味,促使了旅游行業出現,景觀建築熱起來,回歸自然,成為時尚,這不是建築材料革新能解決的。窘困問題是建築文化與人的思維重組和發展方面之事。全世界建築界才發現東方文明的沉箱之寶還未打開,紛紛虛心觀賞,精心研究,史前建築,秦漢建築、唐宋明清建築展現著建築歷史物品,一脈相承,自古至今,是什麼力量能使建築理念穿越時代,就是偉大的中華民族傳統,其理念代代相傳,一脈到底,適應過去又可適應將來,人類性能不變他也不會改變。    從建築文化上,工藝方面,“古”、“今”是永遠可以同題並論,雖然是今借古成,成功與否要以成果交給歷史評說,看發展趨向,我國借鑒西方東西很容易,短時間內,樓房林立,交通網布,可與西方媲美,但西方借我國東西很難,無口進帳,不知有多神秘。是要用逆行思維去尋找,這條線路太長了,我國不僅建築文化是全民族譜寫創舉出來的,就連那獨尊傾權的皇帝,雖指手劃腳,也未能改變中國建築的走向。    我國工匠用的“木經尺”一采用即是幾千年,任何朝代政治制度也未能改變他,源根性知識和理論,極易學懂領會,非常實用,便於普及,涵蓋廣泛。例如自古至今,稱“算術”“算學”,工匠們一旦掌握,就可反復應用,千變萬化,他們口傳相得的數字“二一添作五”是中分線,平分線,找中線、中點。規劃設計時的前後對應劃分左右對稱,尋找非常快捷方便。“三下五除二”基本是“黃金分割線”,處理建築比例關系各類構件,獨立構築,長寬、高低比例關系即可通用。“三一三剩一”,近似於園周率、解決建築曲線、弧形、相應關系,解決方園、曲直相結合關系,我們的祖先遠古的先民們聰明才智,可見一斑。從社會制度再看建築文化的創造力,古時他們十三歲入徒,十八歲成匠,人生這麼長生命空間,使他們辛苦、磨煉、競爭、創造、提升,作出貢獻,創造出舉世聞名的建築文化藝術精品,屹立在世界東方。展示著他們雄姿,只可惜他們不能從原材料上走出來,得不到革新創造和發展。   七、古建築需要保護的持續性與法制性    我們民族成果累累,來之不易,應當很好保護和利用,新時代的發展,經濟的強盛,使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古代建築實物保存不多了,城市零星存有是靠國家專項法律與專門機構的強硬措施才保住了弧本之物,在浩瀚廣大農村,只有窮山辟垠處還存在部分古代建築應當珍惜,我們保護文物維修古建築幾十年了,親身體驗深深感到,保護僅是權宜之計,唯恐出現文物消失的一幕,破壞是保護的天敵,防不勝防,我們在山西運城保護維修古建築精品“池神廟”二十多年得不到驗收結算,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業主界線不清,企業占用,文物部門不管,文物遭到連年人為破壞,更荒唐的是,今年三月為了開發工程,業主嫌疑自己動手太露骨,竟雇人半夜三更將一座明代古建築推倒摧毀,處於城市之中,龐大古建築群,文物部門竟然不知,群眾舉報,公安插手破案,新聞報道披露,更荒唐的事,文物部門一些人還不知那是否文物,一個參加文物工作幾十年現已退休,還不懂“文物保護法”,與文物性質,不知是怎樣糊塗工作了幾十年踞此大任,文物何以能保存。文物是國家所有這僅是個概念。他的主人易換,還不知何年何月碰到一個什麼樣人來保護他、管理他,我們不熟知祖國傳統文化的偉大重要性,怎麼能理解他的作品文物的偉大重要。   八、利用古代理念向新時代挑戰    文化無國界,只有先進與落後,沒有貴賤之分,現代有種傾向,將價值觀單一放在經濟觀上或金錢觀上,文化是積累,不可能速以見影。    建築文化已全球化了,各民族爭相展示自己產業得以發展,我們民族古建築在文化領域方面,個別地方還象處女一樣未能揭開面紗,我們認為,我們民族建築文化的理念是優良的、科學的,無與倫比的先進文化,有待規劃設計的精英們,利用現代化條件,給以發揮、發展,使我們民族建築站於世界最先進行列,而擔當重任,使中國建築再顯輝煌。                                   作者:河津市園林古建有限責任公司  張定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