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商周部落”即將在台安復活

“商周部落”即將在台安復活

日期:2016/12/14 17:57:32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清洌的河水、富饒的土地,孕育了台安燦爛的文化,賈台商周遺址及其文物,就是台安文明史炫麗的一頁。洪家村賈台組,是距台安縣城20公裡的一個小村落,隸屬於洪家農牧場。在一幢幢現代農捨的西頭,就是繁華落盡的賈台遺址,它飽經滄桑,見證著台安歷史的變遷。 


    ​​一場大風沙​掩埋古跡 
    ​1924年,一場大風沙席卷整個遼西地區,賈台連同它傳承數千年的文明,一同被深埋於厚達數米的黃沙之下。這段始起於商周,沒落於明清的歷史也就此沉睡。197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把賈台遺址從遙遠的夢中喚醒。在這之前,賈台人對於文物的概念並不十分清楚。見慣了垅畝間到處散落的大量彩陶碎片的當地農民告訴記者,村裡的老何家就曾挖出一個香爐,開始時大伙兒以為是金子的,細看才發現是個銅的。村裡人對於除金銀之外的其他古器是不屑一顧的,原因是陶片太多了。“那邊苞米地裡,有的是破瓦片子!”一位老者指著不遠處的農田對我們說。賈台出土的完整文物確實鳳毛麟角,在台安縣博物館,我們看到了較為豐富的賈台遺址實物。可惜的是由於其年代久遠,當時的燒造技術過於粗糙、簡陋,實物已不太完整。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考古工作者對賈台遺址的發掘工作進行了細致的記述。經考古專家判定,賈台遺址出土的文物屬商周文化時期。在距現洪家農牧場西北約700米處,確定了一處南北長70米、東西寬50米、高4米的山崗為遺址中心區,向南北延伸的350米范圍內,有大量的古彩陶片、殘瓷片裸存於地表,可謂俯拾皆是,這塊區域就是賈台遺址的大體輪廓。​​

    從遺址采集到的有夾砂粗陶和泥質褐陶等多種生活用具。砂陶有夾砂粗陶鬲足、鬲裆、鬲腰、直口罐口沿、橋形器耳、橫耳等;泥質陶有褐色陶缽、口沿、陶釜口沿、陶罐腹部陶片等。此外還有一件殘損的滑石陶藝。經專家認定,以上遺物均具典型的商周文化特點,少量的砂陶殘片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賈台遺址於1996年10月由台安縣人民政府核定為台安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晉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砂土層的出土文物中,還有一些保存完好的草捆,說明賈台當年是個水草豐美富足的地方,這也是賈台文明傳承幾千年的原因所在。“賈台是一處標志,盡管文物出土量不出奇,也沒有典型的代表文物,但賈台可以將台安乃至整個鞍山地區的歷史定位在公元前8世紀以前。”鞍山市博物館原館長張喜榮研究員至今對賈台遺址情有獨鐘。

    與賈台遺址有關的民間神話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當地老人張鳳起張口便來:很久以前,賈台是個非常富足的地方。有個縣令路過賈台,看好賈台的風水,便在此地強占民房田產,修建豪宅。這當官的心黑,絞盡腦汁欺壓百姓,不到兩年工夫,賈台老百姓田沒半分,地無半壟,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中。村裡有個叫九順的小伙子,他家的地是村裡侍弄的最好的。縣令搶走了他三畝地,九順不急也不惱,靠著剩下的六分地一樣過活。奇怪的是秋天收割,六分地的收成和原先的一樣多。縣令納悶兒,便偷偷派人打探,結果發現九順家裡的那口大黑鍋底下,扣著一匹金馬駒,每天清早九順都要牽著這匹寶馬把地耥一遍,所以莊稼才長的那麼興旺。第二天,縣令胡亂編了一個罪名就把可憐的九順押入大牢,定了死罪。對於霸占來的金馬駒,縣令要騎上顯顯威風。剛跨身上馬,金馬駒便揚起四蹄,飛奔而去,一直跑到遼河邊,馱著肥頭大耳的縣令,一起跳進了滾滾遼河水中。從此,賈台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祥和。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大多寄托了老百姓對貪官污吏的仇視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