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圖解住宅風水

圖解住宅風水

日期:2016/12/14 19:58:13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風水學的研究歷史悠久,其始於黃帝時代,便已經能夠運用風水學於皇宮建築之上。不過,時移勢易,古今墓穴及房屋結構變化甚大,故此,有些傳統的風水理論已經與時代脫節,太不合時宜,但還是有不少人尊崇此學。風水是文化?是科學?是技術?是迷信?風水學是中國古代建築活動的指導原則和實用操作技術。風水學是中國傅毓建築的靈魂。風水學與中國營造學和中國造園等構成了中古代建築理論的三大支柱。
風水學

  風水學具有我國古代哲學、美學、地質、地理生態 、景觀諸多方面豐富的內涵,並包含著人如何順應自然的論述。其中不僅蘊含有心理因素,還包含了大量的視、知覺因素。現代科學證實,風水學是一門集美學、建築學、氣候學為一體的科學。

  "風水"之義,由其典出及上述釋義,可大略窺知,蓋為考察山川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文、生態、小氣候及環境景觀等,然後擇其吉,而營築城廓室捨及陵墓等,實為古代的一門實用的學術,故國家機關中,也有欽夭監專設官員職守風水事宜,如《大清會典》載:"凡相度風水,遇大工營建,欽天監委官,相陰陽,定方向,诹吉興工,典至重也。"

  風水學是我國古代建築活動的指導原則和實用操作技術,風水學在我國建築、選址、規劃、設計、營造中幾乎無所不在。這在我國大量的現存古城鎮、古建築、園林、民居及陵墓中得到印證。
風水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其它相關學科交叉滲透,具有了我國古代哲理、美學、心理、地質、地理、生態、景觀等諸方面的豐富內涵。中國風水學的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國風水探求建築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系。
風水是這樣一門藝術,它通過對事物的安排,從建築奠基到室內裝飾,企圖對一定場所內的氣施加影響。它有助於人們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陰陽之平衡,來獲得吉祥之氣,從而促進健康,增強活力。風水是中國聞名於世的一大文化現象,風水術乃古建築理論之精華。風水是為找尋建築物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系統,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與布局的藝術。
風水,作為中國古代的建築理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自然知識、人生哲理以及傳統的美學、理論觀念等諸多方面的豐富內容。實際上,風水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神聖的環境理論和方位理論。風水理論,在景觀方面,注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在環境方面,又格外重視人工自然環境與天然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風水理論的宗旨是,勘查自然,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選擇和創造出適合人的身心健康及其行為需求的最佳建築環境,使之達到陰陽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在自然環境、自然方位上,風水理論總結了與建築相關的天文、地理、氣象等方面的自然知識和相應的生活經驗。如,把“背山、面水、向陽”看作是最好的自然方位。把適量的“前低後高”看作是最佳的宅院地勢,重視住宅建築中“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和“氣口”(包括門、窗)的自然方位,主張居室空間的高矮大小、室內采光的陰暗程度均應適可而止等。這些環境因素,都是與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否則,把住宅建在有自然危害之地,或者把居室建成采光、通風、溫度、濕度都很糟的人工環境,任憑多強壯的人,住久了也是要生病的。從環境建築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也是值得認真地加以研究和借鑒的。在文化環境、文化方位上,風水理論則是以河圖、洛書、八卦、五行等易學文化為基礎,通過建築布局、空間分割、方位調整、色彩運用、圖案選擇等隱喻和象征手段,來實現其對於身心之和的環境追求。
風水術在其漫長歷史沿革中,曾產生諸多流派,至少《周禮》的記述,已明顯反映這種分化的端倪。圍繞建築選址營造活動,大略有兩類事務,一是"地官司徒"轄屬官員所職司,而"夏官司馬"也有所兼及,主要是考察自然地理各方面條件,進行評價,進而作出選址規劃,涉及"土會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土化之法"、"土均之法"、"任土之法"及"形體之法"等等。另一系統,是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抵之禮"的"春官宗伯"轄官所負責,主要以占星、卜筮、占武等決擇城市、宮宅、陵墓、宗廟等建築方位吉凶及興造時辰。這兩類事務傳承於後世,形成了風水的兩大流派。如見載班固的《漢書》,漢代有所謂"形法家"與"堪輿家"之分野,說詳後文;傳承至唐宋以後,則演變為"形勢宗"與"理氣宗"二大派。如清代丁芮樸《風水祛惑》謂:"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方位兩家。言形勢者,今謂之巒體i言方位者,今謂之理氣。唐宋時人,各有宗派授受,自立門戶,不相通同。"王偉《青巖叢錄》闡析更為明白,有雲:"後世言地理之術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及宋王權乃大行。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取五星(按,即五行)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其學浙閩傳之,而今用之者甚鮮。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遄;及賴大有、謝之逸之輩,尤精其學。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注龍、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忌,在所不論。其學盛行於今,大江南北,無不遵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