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尊,是把酒器鑄成鳥獸的形狀,如鳥尊、象尊、牛尊、羊尊、龍虎尊等。犧尊在商周青銅器中非常流行,到春秋戰國已很少見。1979年春,安徽省青陽縣廟前鎮汪家村一位農婦在自家菜園翻地時,發現一座窯坑,坑內有一批青銅文物,此犧尊便是其一,為春秋晚期南方吳越之器。此尊造型豐滿,紋飾簡樸,頗具地區特色,在同類器物中少見。
該犧尊鑄成羊形,高25厘米,身長28.7厘米,腹深9.8厘米,重3.05公斤。體成橢圓形,腹大中空,背上開口,口當有蓋,然蓋已失。頭平抬,眼圓睜,雙角彎曲前伸,角飾花紋,尾作環形鋬手,頭、腹間飾有一圈龍紋圖案。整個形象,軀體肥壯,胸脯圓鼓,臀部溜圓。大腹便便,在視覺效果上,顯得特別能裝酒,容量大,足夠嗜酒者開懷暢飲的了。但它細瘦彎曲的四腿,令人有足力難支的感覺。
古代為什麼把酒器制作成鳥獸形狀呢?《梁書·劉香傳》上說:“古者樽彝皆刻木為鳥獸,鑿頂及背以出(納)酒。”是因為受立體雕刻的影響。樽同尊,銅器銘文常將“樽”、“彝”二字聯用,如“樽彝”。樽彝是青銅禮器的共名。犧尊制作成羊的形狀,是因為古人認為“羊”字就是“祥”字,有“大吉祥”多福之意。
在古代文物中,商周青銅器以其豐富的造形,精湛的工藝和美麗的花紋而獨具風采。到了春秋中晚期,由於社會變革,青銅器的造型、裝飾也起了重大變化,器物比較注重實用,形體一般比較單薄,紋飾向圖案化方向發展。纖細生動的圖案浮現在器物的表面,以往猙獰、威赫的饕餮紋不見了,充滿神秘色彩的龍、虎、鳳的裝飾也不見了,這些變化從此件犧尊便可領略到。春秋時期南方各國林立,擁有自己的青銅鑄造作坊,以致形成了各地區不同風格的青銅器,此件犧尊具有強烈的地方特性和清新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潮流。此物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