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青銅器 >> “饕餮”的文化內涵

“饕餮”的文化內涵

日期:2016/12/14 18:14:28      編輯:仿古青銅器

    藝術越古老,它越親近動物題材,以地域為區分的人群,都會用神化了的動物認同信仰。神化了的動物們,給早期文明時代的人類帶來了許多精神慰藉,也促使人們創造出了許多不朽的藝術品,青銅藝術便是最好的見證。

    中國青銅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青銅器至美至巧之處,在於造型的厚重與紋飾的精致。商周時代的青銅器,造型體現兼實用與藝術結合的精巧匠心,其中以各式動物造型和飾滿動物紋飾的重器最具觀賞價值。不少重型器當用於特別儀禮或固定場所的陳設,繁復精美的紋飾主題以圖案化變形鳥獸紋最具特色,大幅面的動物頭面像居器表顯著位置,並襯以雲雷紋為地紋,盡顯端莊、素雅、高貴的張力。

    商周青銅器裝飾出現頻率最高、最為典型的紋樣,便是研究者通常定義的獸面紋。將動物頭面圖像鑄在器物最顯眼的位置,是商代後期至周代前期非常流行的裝飾風格,紋樣細節雖然變化多端,但基本結構固守不變。主要構思是用非常粗犷的構圖表現出動物臉面的基本輪廓,一般是采用兩個顯身或隱身的側視獸面,左右對稱拼合在一起。這樣的獸面紋口呲目瞠,角聳耳張,給人面目猙獰、神情詭谲的感覺,後人慣常名之為饕餮紋。饕餮紋也因此成為研究青銅器重要的切入點。

    饕餮,究其字形,都以“食”為部首。但古代又以“貪財為饕,貪食為餮”,兩字又並不全與吃相關。後人以嗜食為“老饕”,則有待細究。

    在學術層面,宋代金石學家相當肯定地在饕餮與商周青銅器上有些猙獰的紋飾之間畫上了一個等號,這個認識已經存在近千年,最先用饕餮紋之名的是《宣和博古圖》。宋代學者顯然比較認同這樣的說法,所以在《路史·蚩尤傳》注中,認定“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看到銅器上所見的圖像大抵為獸形,宋人認定蚩尤之像所指正是饕餮。這裡的“戒貪”之說,一直主導著銅器紋飾意義的研究,但它至今仍是一個最需細究的課題。

    在饕餮與銅器獸面紋之間畫上等號,其實並非宋人的初始發明。從文化學的意義出發,更早對所謂饕餮作闡釋的是先秦時代的《呂氏春秋》及《左傳》。《左傳》宣公三年記王孫滿在回答楚子的問鼎輕重時說,過去夏將遠方貢金“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這是禹鑄九鼎的故事,王孫滿認為一些動物能助巫師通天地,它們的形象鑄在青銅彝器上,用現時的話說可以使上下和諧、國泰民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