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瓷 >> 手鑒鈞瓷心神怡

手鑒鈞瓷心神怡

日期:2016/12/14 18:12:09      編輯:仿古瓷

    鈞瓷始於唐興於宋,因宋徽宗時期在禹州城古鈞台附近建立官窯而得名。宋代鈞官窯只為皇家燒制瓷器,故工藝十分苛求,從取坯到成品,約有七十二道工序,每道都嚴格把關。

    鈞瓷最大的特色是讓人歎為觀止的釉色窯變,五彩滲化,趣味天然,再加上窯變中釉面呈現各種雅致的紋線,神奇絕妙,巧奪天工,所以有“窯變無對、鈞瓷無雙”之贊歎。雖然當代鈞瓷藝術發展喜人,佳品迭出,親炙一件近千年前的鈞瓷仍是筆者的夢想,須知多少此方面專家一生都無此機綠,畢竟它的存世量極少,有幸存者也已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可望而不可即。

    奢望竟於2008年4月圓夢成真。這是一個溫和的春日,我在南通享有盛名的范氏後人的住宅樓裡,承蒙主人殷殷介紹,終於眼見手撫到夢寐中的寶瓷——一件造型簡樸、工藝精美的鈞窯筆洗。

    當藏寶人打開寶盒、掀開絲絹蓋頭的剎那間,我的目光便凝結了,它的釉色仍然是那樣鮮明奪目,仿佛如昨日剛出窯一般。細觀釉彩,天青中寓碧藍,碧藍中見天青,果然是釉色交融,自然流變。再目鑒其型,口徑渾圓,洗壁走勢自然外撇,內凹圓潤,體現出道法自然的特質。用放大鏡偵察,壁內兔絲紋清晰,網狀“橘眼”呈朱砂紅色,狀若凸起,撫摸則滑潤無痕;壁外“蚯蚓走泥紋”明顯,此種不規則的流動紋線,正是鈞瓷獨具的特色。尤其是釉料窯變中由內而外呈現一朵紅斑在圓弧上,更增添了釉面的美感。此種窯變之斑,恰是當年手工拉坯的老藝人的絕活。此刻春陽臨窗,我捧洗至窗口在光照中鑒賞,洗壁內呈五彩斑斓之色,兔毫紋若金銀絲噴射,令人目眩、神旺、陶醉,此美魅之境,真的是“畫師筆拙,丹青難繪”,而詩人更難用語詞來形容,古人有詩贊歎它“夕陽紫翠忽成岚”,只不過略道其一二而已。

    筆洗雖屬文玩,卻是古文人的文房必備之物,故列在文房四寶之後,頗受文人重視。尺量這件洗,口徑11厘米,高3.7厘米,屬小巧玲珑型,當深得文人的青睐,不知范氏先祖詩文大家范仲淹可否用過此筆洗?如用過,這當是他來蘇北率領民工築堤捍海後的遺留之物。范仲淹調任後,范系親屬當有一支留在蘇北,或是留在南通,故現今在范氏後人家藏中發現此件寶瓷也就不足為怪了--這是無法考證的設想,但范公堤遺跡尚在,這樣的設想也非空穴來風,無論如何,此件鈞窯筆洗經過幾多專家的法眼,都給予了“難得之宋精品”這樣高的評價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