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毫鼠須盞在宋代有過極其輝煌的“履歷”,是以其如絲如毫的流紋命名。雖說是喝茶的家什,可兔毫鼠須盞比我們概念中的茶杯、茶盅大多了,與廣東人吃飯的碗不相上下。據稱,唐宋時茶道頗盛,但那時不像現在泡茶,而是煮茶。當時的貢茶都是把細嫩的茶芽研磨16次,每研干,再加水,後用文火烘焙七晝夜而成研膏茶。經過這麼多工序泡制的茶潔白如雪,與兔毫鼠須盞的黑褐色相映成趣,“茶色白,宜黑盞”。
宋徽宗曾說:“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由於兔毫鼠須盞的胎骨較厚,茶不易涼。崇尚自然、樸實無華是宋時的美學境界,於是民間氣息濃厚的建陽茶盞盛行,與定、均、哥等名窯齊名。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對記者說:“宋代著名的兔毫鼠須盞存世不多,在國內外公私收藏中都極罕見。這兒竟有八件,而且盞底有題款,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兔毫鼠須盞都沒有‘供御’二字,這可稱是國寶。”經史老先生鑒定,這是南宋福建建陽官窯為皇帝燒制的茶盞,且有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