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
日期:2016/12/14 18:10:42   編輯:仿古瓷 元青花的工藝建立在新的技術前提下。胎釉、青花、繪畫、制作,燒制諸方面都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的科學水平,以下諸種特征是識別元青花瓷的必要依據。
(一)元代青花瓷的胎體特征
景德鎮瓷用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唐五代時,瓷胎由單一的瓷石構成,宋末元初起,發明了瓷石摻合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嶺土達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鋁(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瓷胎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形,保證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時提高了燒制溫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礎上,景德鎮燒出了體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徑近60厘米的大盤和高達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兩類:一類用進口青花瓷,胎骨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堅硬;另一類用國產土青料,胎骨灰白,胎體手感輕。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黃,較粗松,用國產青料。
用進口料繪制的器物中,體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處有深淺不等的窯紅,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則一般不見窯紅,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蓋裡面雖露胎,但不見窯紅。
大型瓶罐類器物由上下數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在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
(二)元代青花瓷的釉層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燒成溫度,這樣就能相應地改變釉的配方。
景德鎮瓷釉歷來是用釉果摻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燒後含氧化鈣(Cao)達90%左右。唐宋進,景德鎮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代時增加了釉果成分而減少了釉灰成分,這樣,釉層的三氧化二鋁增加而氧化鈣減少,改變了釉面狀態,使釉層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澤柔和。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部分標本的釉層,在密布的霧狀小氣泡中散落著大氣泡,無中等氣泡過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並無這種情況。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見氣泡,但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和元青花惟見大、小兩類氣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紋或棕眼。
元青花的釉面先後有三種:
1、影青釉又稱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國產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區別。國產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亞光木讷,除了燒成技術欠缺外,還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
2、白釉從14世紀中的至正年間開始使用,用進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積釉處水綠色,具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澤,能更好地襯托青花的表現力。
3、卵白釉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器。
元青花除玉壺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內側近底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細身類瓶內側口沿下素胎。大罐內壁以蕩釉法施釉。
器蓋內側素胎,淺土黃色,見細微釉斑。
(三)元代青花瓷的青花呈色
青花是由钴料繪畫而成。天然钴料中除钴外還有鐵、錳等成分。因各種元素的構成比例差別和燒成條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現變化。
推薦閱讀:
蘇州近代建築的前塵往事
桃木寶劍的風水靈效
中國微縮“復原”1300年前唐朝皇宮
魚紋漢磚 大渡河畔的漁獵文化密碼
推薦閱讀:
蘇州近代建築的前塵往事
桃木寶劍的風水靈效
中國微縮“復原”1300年前唐朝皇宮
魚紋漢磚 大渡河畔的漁獵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