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瓷 >> 樂清發現吳越國龍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窯具標本

樂清發現吳越國龍窯遺址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窯具標本

日期:2016/12/14 18:08:56      編輯:仿古瓷

瓷器和窯具標本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結束了對樂清市北白象鎮樂東村龜山窯址考古發掘工作,並對龍窯遺址重新覆土保護,考古工作轉入室內資料整理。

    2014年初當地村民建墓時破壞山體,現場發現大量的瓷片堆積,為了厘清窯址的分布范圍和年代並獲取研究標本,加強對窯址的保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樂清市博物館對龜山窯址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考古發掘清理。此次發掘共布探溝3條,清理窯爐3座,因受地面墓葬及建築限制,3座窯爐均未作完整的揭露,僅清理窯室前段和後段,未及火膛和窯尾,頭南尾北,據估算總長約50米左右。 
    窯址內的青瓷制品形式多樣,胎質致密。釉色大致分為青綠和青黃兩種。主要產品有碗、盤、罐、壺、執壺、缽、洗、盞、盞托、爐、粉盒、器蓋、擂缽、甑具、茶碾和碾輪等,以碗、盤、罐為主,器物以素面為主,少量器物飾有蓮瓣、弦紋、花草紋等。窯具有支具(低束腰支具、高束腰支具)、墊圈、匣缽(缽形匣缽、M形匣缽、筒形匣缽)、匣缽蓋等。此次發掘出土大量的瓷器和窯具標本,器型多、造型樸素端莊,極大充實了博物館藏品,為今後展陳提供豐富實物資料。

    從此次出土的產品和窯具分析,其燒造年代集中在吳越國晚期,但大量器物依然保留著晚唐的特征,從其與越窯中心產區上林湖的比較看,其生產工藝發展明顯滯後,晚唐的傳統工藝(松子泥點、明火疊燒)和吳越國末期出現的新工藝(墊圈支墊一匣一器、泥條疊燒)並存,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共性。

    龜山窯址屬於龍窯遺址類型,其生產行為模式又與上林湖越窯不同,不同的生產行為模式,導致堆積的形態的不同。該窯址系晚唐工藝與五代末期新工藝並存,首次在野外考古中成功揭示了青瓷手工業生產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對研究唐宋越窯的生產和瓯窯文化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