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錢湖馬山濕地發現北宋古窯堆積層
日期:2016/12/14 18:08:54   編輯:仿古瓷現場發掘出的部分古瓷片。
民間文保專家楊古城在現場勘查。徐佳偉攝
這個古窯堆積層位於東錢湖環湖南路馬山濕地公園的一處邊坡上,堆積層厚達2米,附近遍布碎碗殘片,有六七十平方米。堆積層看上去已經多次被人為挖掘,現場尚未采取任何保護措施,大量陶器碎片裸露在外,但仍可發現不少花紋精美、釉色晶瑩的殘碎瓷片。
楊古城爬上邊坡,看到遍地都是破碎的陶碗片,很是驚訝,“這麼大規模的古窯堆積層在東錢湖地區應該還是第一次發現”。他從雜亂破碎的陶罐叢中撿了幾片青瓷,有厚近1厘米的碎片和殘件,也發現了薄如樹葉的瓷片。擦去黏在陶罐上的泥土,楊古城激動地對記者說,這應該是北宋時期燒制的青花瓷,這青瓷胎質灰白,釉色青灰,紋飾非常漂亮,制作精細,胎泥淘煉純淨,質地細膩而緊密,釉層晶瑩滋潤,堪稱青瓷精品。
另外,楊古城找到了幾個相對完整的碗、缽、盅。其中也有爪稜狀酒瓶的殘件、燭台。“這其中殘片的花紋釉色可以與寧波博物館收藏的唐、五代、北宋的器物對上號。這個古窯產出的青花瓷燒制水准非常高。”
邊坡上怎麼會有這麼多破碎的陶碗瓷片?楊古城說,這跟古窯選址有關,古窯多是在靠近水源附近的邊坡上,一來有利取水,二來,有坡度,火候會更好。這個邊坡堆積了這麼多陶碗瓷片,說明此處是窯址附近專用堆積場。附近應該有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古窯,而這些破碎的陶罐瓷片可能就是古窯燒制出來的半成品或廢品。
楊古城初步認定附近有一個古窯,主要生產民用陶碗、陶罐、青花瓷等陶瓷器產品,且這個古窯燒制的陶罐青瓷種類比較多,產品豐富,燒制工藝比較高,對研究北宋越窯陶瓷歷史有重大的考古價值。
堆積層已被人多次盜挖
在附近除草的村民楊師傅聽說邊坡上的這些破碎的陶碗青瓷片是北宋時期的,也很驚訝。“有人拿著鐵鍬在這裡挖,原來是文物。”楊師傅說,他和幾個村民在附近除草,看到過有人挖走了不少陶碗青瓷片。
楊師傅向記者表示,這個地方白天有保安巡邏,但是晚上沒人管。在馬山濕地,記者碰到了兩名巡邏的保安,他們都是附近的村民。說起邊坡上的陶碗碎片,兩名保安說,他們知道有人在盜挖邊坡上的陶碗瓷片,這事已經向管委會匯報了,領導也知道。不過,如何保護邊坡上的這些陶碗瓷片,上面沒有說法。
聽說這是北宋時期古窯燒制出來的陶碗瓷器,兩名保安說,他們會再次跟領導匯報的。就馬山濕地一處邊坡上出土大量北宋陶碗青瓷片一事,東錢湖管委會領導表示尚未請專家考證過,不過,他們會加強管理,防止文物被盜。
市民希望能盡快保護起來
記者了解到,浙江青瓷是全國青瓷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東錢湖“越窯”是浙江四大青瓷石窯址群之一。1981年由國家文物局和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中國古窯址瓷片展覽”,展出的瓷片共500多件,當時由鄞縣選送的有12件,這些展品全部出自東錢湖畔的古窯址。
楊古城說,據查考寧波陶瓷史料,屬於越窯青瓷系列的東錢湖周邊古窯最早為橫溪栎斜村玉缸山遺址,出土的青瓷釉色青中帶灰、細膩光亮,胎質堅硬。此後又在東錢湖東南岸發現韓嶺王家巷、韓嶺上水窯岙、屋後山、郭家峙、韓嶺范岙等窯址,距今均有千年左右的時間。
如今發現此窯址仍屬韓嶺村和上水村之間的瓷窯堆積,從器型、釉色、紋飾等相比較,屬五代北宋時期顯然無疑。由於窯址近湖,此地附近無村落民居,僅有數處民間小磚窯,因此可以認為這一北宋之前的窯址,在南宋已不再燒瓷,而改燒陶瓦至上世紀。
數十年來,寧波地域發現過數十處珍貴的古窯址和堆積層。然而,終因露天野外難以保留,至今完整者並不多。即使上林湖遺址,要想見到原地原真瓷片遺物已很不容易。
如今東錢湖畔又發現一處古窯址堆積層,是近十余年來又一次重大發現。楊古城說,古瓷堆積如山,器物精美,令人興奮。他和一些市民都希望能盡快先圍牆保護,再請專家論證,是否能開發成古陶瓷遺址走廊式的原址保護陳列區,供國內外專家和旅游者考查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