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官窯、哥窯瓷器(多圖)
日期:2016/12/14 18:08:18   編輯:仿古瓷
汝窯青瓷胎體較薄,細膩成香灰色,釉色青翠華滋,造型很有氣魄、雄渾飽滿,周身布滿縱橫交錯的紋片。器物口沿由於上釉時釉汁下流,釉層較薄,釉下黑色胎骨透過半透明的玻璃青釉,呈顯紫色。底足部分不施釉,露出黑色胎骨,形成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征。正如清代乾隆制詩所描述的“口欲其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余釘”。裝飾上,有印花刻花和素白無飾兩種,以素瓷為貴。最常見的器形物有碗、洗、盤、盞、瓶、尊等。由於汝窯燒瓷歷時短促,因此傳世品稀少珍貴,又因以貴重的瑪瑙粉末配制釉料,宮中禁止大量燒造,所以產品極少,在當時便已極為珍貴,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敘述“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後,發出“近尤難得”之歎,可見汝瓷之珍貴。明代景德鎮仿汝僅見於宣德年間,署有宣德官窯款,其釉色較宋汝窯透亮,紋片密而規整,且釉面有橘皮紋。
汝窯青瓷端莊宏偉,紫口鐵足,釉層凝厚,青釉比較淡,開大小相錯的片紋。器物主要有瓶、碗、盤、洗、盞托、盂等。汝窯青瓷傳世稀少,彌足珍貴,據文獻高濂《遵生八箋》記載:“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蘑細小掙針”。宋朝分為北宋、南宋,所以官窯亦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南宋官窯燒造的青瓷繼承北宋官窯的風格,主要生產日用器皿和部分陳設用瓷,造型古樸剛勁,胎薄釉厚、胎質呈黑灰或黑褐色、釉面呈蟹爪紋開片。有粉青,炒米黃等色澤,以粉青色為佳。浙江龍泉等窯生產的仿官窯與杭州官窯十分相似,明清景德鎮仿官窯,以雍正朝較多且質優。
哥窯窯址至今仍未確定,目前僅見傳世實物,故有“傳世哥窯”之稱。哥器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鳝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統名為百極碎。如灰青葵瓣口盤刻有乾隆御制詩“笑把葵花百極者,恰如烈士善循名”。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最為常見。景德鎮仿哥窯始於明永宣,有粉青和米黃兩種。釉色滑潤,有光澤,開片整齊。
天青釉三足樽
北宋,汝窯產品,高12.9厘米,口徑1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直口平底,圓筒腹,下承三足,底部有五個細小支釘痕。通體施釉,釉色天然純淨。器外口及足上各有兩道凸起弦紋。仿漢代銅樽,器形規整端莊,制作精細。
天青釉足洗
北宋,汝窯產品,高4厘米,口徑18.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敞口,直壁,口底相若,下承三足。裡外施天青釉,釉面滋潤,色澤青翠雅麗,開細碎紋片。胎骨較薄,制作規整。仿漢代銅洗,簡潔雅致。洗底有五支燒痕,並刻有乾隆御題詩。
青釉弦紋瓶
宋,官窯產品,高33.6厘米,口徑9.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黑胎,盤口,粗長頸,腹體扁圓,圈足高窄,圈足兩側有兩個長方形扁孔。器身飾弦紋七道。施天青釉,釉層較厚,瑩潤如堆脂,開大片紋,紫口鐵足,造型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