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累絲蜂蝶趕菊花籃簪一對(浙江臨海王士琦墓出土)

金荷葉小插一對

金累絲蜂蝶趕菊花籃簪一對,純以造型生動、造作工巧取勝。簪首的制作,是先用素邊絲掐出各個小件的輪廓:一朵靈芝,三莖菊花,蜂一,蝶一,又花盆之半,復以做成小卷草的花絲在輪廓裡平填。薄金葉和細金條做成花枝、花葉和花籃的提梁。先是小件攢焊成形,繼將金簪攢焊成型。菊花花心用“吸珠”法做出點點花蕊。金簪之鉤花布葉運金絲如運筆,花絲纖若毫發而平填得工致精細,紋樣的繁而不亂,一絲一縷皆清清爽爽,又特別見出攢焊的工夫以及累絲工藝所能達到的活潑與輕盈。風吹過,灑落袅袅花香,這一效果似乎唯此累絲作可及。
推薦閱讀:
考古學家發現木乃伊腳驚現假肢
內蒙古:遼祖陵陵園考古取得新收獲
江蘇興化:影山頭遺址又有新發現
陝西:五千年前最大單體房址被發掘
明代頭面中屬於配角的各種小簪子,常見的有“小插”和“啄針”。小插的簪腳仍為扁平,不過簪首分外小巧而已。王士琦墓所出金累絲游舫小插共三件,其中兩件為一對,另一件失偶。小插的簪首用花絲掐作船形,再以小卷草平填作一葉扁舟,船尾做出烏篷,中間用四根金條撐出一個小卷棚,棚周以細金條仿絲帛做成披垂的瀝水,卷棚下設圈椅,士子手持摺疊扇巾服倚坐,船頭艄公屈步躬身,長篙刺水。圈椅背面焊扁管,其中一支內插一柄銀簪腳,余兩支失腳。雖然無風無水,而蕩舟中流湖天一色之境宛然。“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繇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此是明魏學洢為天啟二年王叔遠所制東坡游赤壁核舟而作的贊語。金簪的制作稍在其前,而都可視作同一風氣下的巧工。
王士琦墓出土金荷葉小插凡三對,其中兩對失簪腳。簪首系用兩枚金片作底襯,一枚剪作荷葉,一枚剪作荷花,系結荷花與葉的一根金絲由後至前穿過來擎出一莖花萼,七枚花瓣焊在周圍組成一朵綻放的荷花。撮好的麻花絲掐作花邊、葉邊和葉脈接焊於圖案,荷葉上方的幾道麻花絲則是為了做出風翻荷葉的效果。金葉上面再焊石碗以嵌寶。此荷葉小插也是傳統式樣的翻新,而明代的做工與風格已與前朝相異。如元代的制作工藝,荷葉葉脈、包括荷葉被輕風吹起的翻卷,全部都是用著打造的辦法,明代則以焊接花絲的方法勾勒而成。
揚之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近年致力於古詩文名物及宋元明金銀器研究,著有《詩經名物新證》、《古詩文名物新證》、《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等。
推薦閱讀:
考古學家發現木乃伊腳驚現假肢
內蒙古:遼祖陵陵園考古取得新收獲
江蘇興化:影山頭遺址又有新發現
陝西:五千年前最大單體房址被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