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提梁壺
日期:2016/12/14 18:29:09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提梁壺乃壺式之一,始於北宋,流行於明清。小口,細流,鼓腹,平底,有蓋。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兩端連以半月形提梁。宋代耀州窯創制,明清均有燒造,品種有青釉、青花、粉彩、紫砂等。明代提梁壺以萬歷時期的為代表,壺體有瓜形、球形、六稜形等式樣,提梁有高、低之別;少數為窗格式,或在壺肩部有雙豎系,雙系之間穿半環形金屬提梁。
下面僅以5款頗具代表性的提梁壺來介紹中華這一傳統的茶壺文化的歷史淵源。
五彩鴛蓮紋提梁壺
這款五彩鴛蓮紋提梁壺(圖1)為明萬歷年間明代宮廷御用瓷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壺高20.5cm,口徑8.7cm,足徑11.8cm。壺唇口,短頸,豐肩,圓腹,圈足。肩部附提梁和曲流。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通體青花五彩裝飾。五彩是明彩瓷中有名的品種之一,主色調純正,炫彩斑斓。腹部繪蓮池鴛鴦圖。肩部繪雲頭紋一周,近足處繪變形蓮紋一周。蓋面繪花卉、飛雀和蝴蝶。柄與流上均繪串枝朵花。所用釉上彩以紅、黃、綠彩為主。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萬歷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構圖飽滿,紋飾線條較粗,圖案生動活潑。
明萬歷時期的五彩小件器與嘉靖時類似,品種略多,大花觚、大蒜頭瓶、大葫蘆瓶等為典型器形。這時的五彩器幾乎全是青花五彩,傳世品中釉上五彩器很少。五彩盤碗類器大多在幾十萬人民幣左右,這與繪畫精粗、官民窯的區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