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十同年圖卷

十同年圖卷

日期:2016/12/14 18:30:58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十同年圖》卷,明,絹本,設色,縱48.5cm,橫257cm。

    本幅無款印。卷後有李東陽書《甲申十同年圖詩序》,钤“賓之”(白文)、“大學士章”(朱文)印各一方。之後有闵珪、張達、曾鑒、謝铎、焦芳、劉大夏、戴珊、陳清、王轼、李東陽等10位與會者的唱和詩,詩為七律,或兩首,或一首,惟李東陽三首,共十八首,皆本人親手書,接之是聚會次年(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謝铎的《書十同年圖後》,劉棟於嘉靖己亥(1539年)所書《書莊懿公同年燕會卷後》、王世貞隆慶己巳(三年,1569年)跋、闵珪玄孫闵聲於明亡後所書《甲申十同年圖卷後跋》、闵氏裔甥沈三曾於康熙戊辰(二十七年,1688年)所作圖考、沈涵七言長詩及民國二十年(1931年)譚澤闿跋。

    這是一幅描寫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10位高級官員聚會情景的富有紀念意義的群像畫。據卷後各人的序與跋,與會10人都是明天順八年甲申(1464年)的同榜進士,聚會時間為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年)三月二十五日,聚會處在闵珪府第之達尊堂。與會者都是在朝重臣,年齡以闵珪最大,74歲,李東陽最小,57歲。

    畫面上人物分為三組,從卷首起第一組三人分別是南京戶部尚書王轼、吏部左侍郎焦芳、禮部右侍郎謝铎;第二組四人分別是工部尚書曾鑒、刑部尚書闵珪、工部右侍郎張達、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第三組三人分別是戶部右侍郎陳清、兵部尚書劉大夏、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此次聚會經過精心准備,宴飲唱和之外並繪圖紀念,畫工現場寫生,只有焦芳因赴湖南公干,事先預留下舊稿。因此圖中每人的相貌均為真實的寫照,而人物的組合排列則是畫家的安排。背景襯以梧桐、修竹、芭蕉、松樹,其間穿插幾案、書冊、酒具以及童子數人。景物簡練有序,不作過多渲染,有意突出顯赫的朝廷高官群像,顯示出創作的宗旨。

    明代高官舉行雅集,與前代雅集的參與者多為致仕老臣或名士不同,除追慕前代“耆英碩德”之外,更有顯示自己的地位與政績之意,對“盛世明君”的贊美在題跋中亦屢屢可見。十同年居高官主要在明孝宗(1487-1505在位)時期,時朝中多正士,宦官和廠衛也都較循謹,整個官僚體系呈現出較為清明的景象。《十同年圖》俨然是明代繁盛時期官場最後的寫照,六部大臣昔日心存魏阙、威嚴謹慎的音容笑貌,華貴高雅之氣中蘊含的凝聚力,在孝宗以後的朝代中再也找不到了,也正是因為失去這種凝聚力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

    此圖當時共畫了10本,每家各留一本。此卷是闵家所留,在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為法式善收藏,是10本中幸存的孤本,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解釋說明:

    甲申十同年圖詩序

    甲申十同年圖詩序。甲申十同年圖一卷,蓋吾同年進士之在朝者九人,與南京來朝者一人,而十會於太子太保刑部尚書吳興闵公朝瑛之第而圖焉者也。圖分為三曹,自卷首而觀,其高顴,多髯,髯強半白,袖首右向而側坐者為南京戶部尚書公安王公用敬。微須,發頒白,鸢肩高聳,背若有負而中坐者為吏部左侍郎泌陽焦公孟陽。微須多鬓白,毵毵不受栉,面骨稜層起,左向坐,右手持一冊,冊半啟閉者為禮部右侍郎掌國子祭酒事黃巖謝公鳴治。又一曹,微須赤面,笑齒欲露,左手握帶,左向而坐者,工部尚書彬州曾公克明。虎頭方面,大目豐准,須髯微白而長,左手攜手牌,右握帶中坐者闵公也。白須梨面,面老皺,兩手握帶,中右坐者工部右侍郎泰和張公時達。無須赤面,聳肩袖手而危坐且左顧者,都察院左都御史浮梁戴公廷珍。又一曹,為戶部右侍郎益都陳公廉夫者,面微長且赤,眉濃,須半白,稍右向而坐。為兵部尚書華容劉公時雍者,面微方而長,須鬓皓白,左手握帶,右手按膝而中坐。予則面微長而臞,髭數星白,且盡中若有隱憂,右手持一卷若授簡狀,坐而向左,居卷最後者是也。十人者皆畫工面對手貌,概得其形骸意態,惟焦公奉使南國弗及會,預留其舊所圖者而取之,故僅得其半而已。是日謝公倡為詩,吾八人者皆和,焦公歸亦和焉。傳有之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十者數之成,而亦數之漸。以吾十人者,得之於四十年之余,良不為少,然以二百五十人者,而不能二十之一,則謂之多亦不可也。以年論之,闵公七十有四,張公少二歲,曾公又少二歲,謝、焦二公又少一歲,劉、戴、陳、王四公又遞少一歲。予於同年為最少,今年五十有七,亦已就衰。追憶往時之少者、壯者,使猝然而逢之,若不相識也。其以地以姓論之,無一同者。以官則六部之與都察院,其署與職亦莫能以皆同,蓋所謂不齊者如此。然摅志效力,各執其事,以贊揚政化,期弼天下於熙平之域,則未始不同。語有之,人心不同有如其面,今固不可以貌論也,又而爵齒族裡之足雲乎。孔子論成人以久,要不忘為次,而廉、智、勇、藝、文之禮樂者為至。茲九人者之才之行,匯征類聚,建功業於天下,固將以大有成。惟予蹇劣無似,方懼名實之不副,而是心也,不敢以相負也。然則今日之會,豈徒為聚散離合時考而世講之具哉。唐九老之在香山,宋五老之在睢陽,歌詩燕會皆出於休退之後。今吾十人者皆有國事吏責,故其詩於和平優裕之間,猶有思職勤事之意。他日功成身退,各歸其鄉,顧不得交倡迭和鳴太平之盛以續前朝故事,則是詩也,未必非寄情寓意之地也。因猝而序之,以各藏於其家。闵公名珪,張公名達,曾公名鑒,謝公名铎,焦公名芳,劉公名大夏,戴公名珊,陳公名清,王公名轼,今各以字舉,而予則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長沙李東陽賓之也。進士舉於天順之八年,會則於弘治十六年癸亥三月二十五日,越翼日乃序。

    譚澤闿跋

    余昔收得長白法梧門所繪西涯像,蓋與蘇齋同繪者。蘇齋作贊其上,梧門自題雲,茶陵在閣時,作十同年會,並各畫像藏於家,今惟烏程闵氏圖尚存。此其真跡,惟冠服微異焉。嘗欲訪其圖不可得。庚午冬日,鹿山先生視余此卷,則赫然闵氏家藏也,因借至敝齋,移錄西涯詩跋於像軸,並記此墨緣。此圖在(在字衍文)梧門繪像時已雲僅存,則其他九圖,久當亡佚,今遂成孤本於天壤間矣。十人中有四湖南,固宜為湘人保有。余藏茶陵像兩軸,蘇齋詩龛並從此圖摹取,今又得展拜真跡,可謂同裡後生厚幸,況更與三鄉賢詹奉於四百年之後耶。既欣此卷之得所歸,尤幸眼福之不淺,僅記其後。民國二十年歲庚午大寒節。茶陵譚澤闿記。

    渲染

    中國畫技法之一,屬輔助性用筆,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處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積的濕筆在形象的外圍著色或著墨,烘托畫面形象。

    雅集

    指文人雅士吟詩作畫、議論學問以及休閒娛樂的集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