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掐絲琺琅葫蘆紋盨式爐

掐絲琺琅葫蘆紋盨式爐

日期:2016/12/14 18:24:21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掐絲琺琅葫蘆紋盨式爐,清乾隆,通高10.4cm,口徑9.7cm,底徑7.7cm。清宮舊藏。

    爐為盨式,扁圓腹,兩側有獸耳,蓋上有銅鍍金四螭鈕,圈足下承銅鍍金四獸面足。通體施天藍色琺琅為地,蓋面飾獸面紋,邊緣飾葫蘆紋及三角形等幾何紋,爐身飾葫蘆紋及變形幾何紋。底部以藍色琺琅為地,飾四朵纏枝花紋,中心鍍金雙方框內錾刻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

    此爐為仿古青銅器造型,制作工藝復雜,掐絲工整,鍍金光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名詞解釋:

    琺琅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琺瑯”,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琅”。

    金屬胎琺琅器則依據在制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琅器、錾胎琺琅器、畫琺琅器和透明琺琅器等幾個品種。

    盨

    盨用來盛黍、稷、稻、粟等。形狀似簋而橢圓;有的盨在圈足下還有四足。青銅器銘文的盨字,寫法較多,有“盨”、“”、“”等字。

    螭

    又名蟠螭紋,青銅器紋飾之一,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圖案近似傳說中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體蟠屈。

    纏枝

    中國傳統裝飾花紋之一。所繪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籐作骨架,枝葉相互纏繞,構成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的圖案,統一中寓變化。有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和纏枝寶相花等多種紋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