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之美
日期:2016/12/14 18:23:52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翡翠手镯
正在廣州舉行的“走進翡翠”展上的各色翡翠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質征服了諸多觀眾,同時其驚人的天價也讓前來參觀的市民“望翠興歎”。其實,翡翠這種不菲的價格現已不足為奇,因為中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市場,而這個市場又是最自由、最開放的——同樣一個戒面,開30萬元的價格可以,標3000萬元也行。
那麼,翡翠為何如此走俏?如何鑒賞、選購優質翡翠?翡翠將來的市場潛力如何?著名學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鑒賞家張辛及資深珠寶鑒賞家李大康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此進行了詳盡的解答。
翡翠之美,主要在色彩和光澤兩個方面。它的質地要通透,顏色要明亮,才能展現水靈的感覺。這種特性是給人靈氣的,所謂晶瑩剔透。和田玉之美重在溫潤、淳厚和含蓄,而翡翠之美則重在漂亮、富貴和搶眼。“種、地”其實也是講的質地,是行內對翡翠質量的專業評價術語。比如老坑翡翠中,玻璃種的和艷綠的就是極品。意思是,質地通透得像玻璃,顏色艷綠如春草。這樣的東西賣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都正常。
說翠翡翠實為珍貴珠寶
記者:作為“舶來品”的翡翠自清乾隆以來就深受各階層人士的青睐,當下更是大盛,那麼從考古學的角度看它是何時輸入中國的?
張辛:一般認為,翡翠是清代乾隆年間才由國外輸入京城、才為上層社會重視而制作各種器皿物件的。實際上,翡翠進入中國可能要早,至今發現最早的翡翠器物是明代定陵所出的翡翠如意——當然這也有爭議。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翡翠正式稱為寶石的呢?目前還沒有准確的論證,不過可以肯定一定和《韓非子》的記載有關。為此我們有理由認定:作為寶石的翡翠進入中國應該很早,只是沒有得到像清乾隆以後那樣重視和珍愛。
記者:那漢代《西京賦》、《西都賦》及六朝《玉台新詠詩序》中提到的“翡翠”是不是今天走俏藝術市場的翡翠呢?
李大康:“翡翠”二字原是指紅、綠色的兩種鳥,後來借用來指彩色的美石。漢代和六朝的詩賦中提到的翡翠,並不是來自緬甸的翡翠。
張辛:張衡《西京賦》、班固《西都賦》及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等所說的翡翠大多認為指的是軟玉中的碧玉之類,很有道理。但是有一條文獻應當引起我們注意: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這裡明確講的是珠玉。這一條文獻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研究。
記者: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法國礦物學家德穆爾按摩氏相對硬度的差異,對從中國掠取的玉石進行了分類,提出了“軟玉”和“硬玉”說,而“硬玉”就是現在的“翡翠”。對這一分類方法,您持何見解?
李大康:法國人對中國的玉和翠的分析,是建立在礦物學基礎上的,主要是物質成分的分析。就目前科學的儀器和認識,並不能做出完全精准的界定。因此,“軟玉”、“硬玉”的說法既不百分百正確,也極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玉的事實——玉就是玉,翠就是翠,翠玉是不可混為一談的。僅僅靠硬度來作為唯一的標准確定硬的輝石就是硬玉,而相對軟的閃石就是軟玉,基本上是一個翻譯上的錯誤,以至於現在的人們以訛傳訛,連珠寶學的教科書上也這麼沿襲了下來。
記者:也是由於有了“硬玉”這一概念,一些商家不僅稱翡翠具有“五德”、“十一德”等文化內涵,還大談其頗具養生保健等功效。
張辛:“以玉比德”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觀念,一些商家就順理成章地直接地把古人贊美玉的所謂“五德”、“十一德”套在了翡翠身上。但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中國傳統的玉和翡翠判然有別,不能同日而語——一是人文的,一是自然的。
李大康:這裡有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翠玉不分。玉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思想的物化象征。把玉的文化內涵轉嫁到翡翠身上,完全是張冠李戴,而且也是對玉和翡翠的極大不尊重。如今,人們往往一提玉就想到是綠瑩瑩的石頭;這一方面是受了以訛傳訛的教科書影響,另一方面也受了商家蠱惑。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愛玉,於是一切石頭都冠以玉的名字,就好賣了。
翡翠很美,是一種極有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美麗而珍貴的半寶石,但它絕不是玉。我們喜歡翡翠,是喜歡一種珍寶,而不是喜歡玉。愛翡翠的人不算愛玉,應該稱作“愛翠者”。
賞翠晶瑩剔透者為上品
記者:可一直以來,翡翠都以其獨有的硬度、密度和晶瑩、通透性被譽為“玉中之王”?
張辛:我完全理解這種說法和行為,廣告效應嘛!誰不想把自己的貨物說得好一些,更靠譜一些呢?請注意我所說的“靠譜”,用這一個詞我想是比較貼切、中肯的。翡翠本不是中國的東西,一旦進來,人們就必然要與一種原有的相像或相似的東西相比較,就必然要用對原有的這種東西的審視態度來衡量它,而本土原有的與翡翠最為相像的只能是玉,所以就自然向玉靠攏。於是,翡翠也就被國人所漸漸接受,再加以皇家和主流社會的格外重視,西方強勢文化觀念影響的日益加重,翡翠就漸漸熱起來,甚至像中國傳統的玉一樣為世人所崇尚。
中國雖然有著悠久和深厚的尚玉傳統,但對於“玉”的定義卻是相當寬泛的。最早給玉下定義的是東漢許慎:“玉,石之美而有五德者”,比較寬泛但饒有深義。講玉不僅要有美麗的外相,也要有內在的德性,這正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這一點非常重要,其實是孔子最早揭示出來的,即那段關於“孚”和“理”的精彩論述,我在“博雅”創刊號已經講到,不再細說。這裡我只是要特別申明的是,在中國傳統的“玉”概念中是沒有所謂“翡翠”的位置的。
記者:有人說:翡翠大量湧入我國的原因是只有中國人才最懂得雕琢和欣賞翡翠。對此您有何看法?
李大康:可以這麼認為。雕琢翡翠的技術與雕琢白玉的技術基本相同,但在思路和方向上很不一樣的:前者重色彩和光澤,後者重質地和手感。改革開放後,因很多玉器廠做慣了翡翠,已經與玉無緣多年,工人們幾乎都不知道如何雕玉了,往往給和田玉拋亮光、做細工,使一塊上好的白玉看上去像乳化玻璃。直到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一些藏家進入內地後,得到了他們的指點,工人們才慢慢恢復繼承了雕玉的老手藝。因此,如今平地忽然冒出那麼多有世襲傳承的“大師”,真的非常令人懷疑。
其實,翡翠早在13世紀就在緬甸被開采、利用,印第安人也在很早的時候拿翡翠做珠子和面罩,甚至日本也在石器時代有過翡翠的工藝品。可見,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出產翡翠,但真正達到頂級品種的翡翠僅出現在緬甸,而真正能將這類首飾級材料的動人之處充分展現出來的,卻是以前中原的玉匠。
記者:關於翡翠優劣的爭論,多半是圍繞“種、地、水”等展開的,但這些莫衷一是的說法把藏家搞得一頭霧水,你認為哪種評判標准最值得信賴?
李大康:翡翠之美,主要在色彩和光澤兩個方面。它的質地要通透,顏色要明亮,才能展現水靈的感覺。這種特性是給人靈氣的,所謂晶瑩剔透。和田玉之美重在溫潤、淳厚和含蓄,而翡翠之美則重在漂亮、富貴和搶眼。
“種、地”其實也是講的質地,是行內對翡翠質量的專業評價術語。比如老坑翡翠中,玻璃種的和艷綠的就是極品。意思是,質地通透得像玻璃,顏色艷綠如春草。這樣的東西賣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都正常,因為老坑料已經絕種,一星半點都難得——老坑就是指籽料,河床裡沖刷出來的。
需要說明的是翡翠的皮子不如和田玉那麼美,它往往是一層厚厚的生銹的皮殼,要剖開才看得到其中的肉。所以,行內才有“賭石”一說。現在,這個“賭石”的事被說得很神秘,其實這事只在翡翠,和田玉行業內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
買翠機構鑒定踢走假翠
記者:據統計:翡翠近10年來以每年30%的價格飙升,個中原因是什麼?
李大康:翡翠升值,應該說是合理的。因為,首先現在只有緬甸產翡翠,老坑開完了,資源稀缺。要不是現在發現新礦,恐怕價值還要高。另外,大家因為文化斷裂的緣故,並分不清玉和翠的差別,指鹿為馬,以翠代玉,正應了孔子關於“珉玉之分”的討論,把玉的珍貴價值轉移到翡翠身上去了。當然,翡翠作為半寶石的一種,應該享受它受人推崇喜愛的地位。不過一旦人們分清楚玉是什麼之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翡翠的喜愛,翡翠升值的速度也會有所放慢。
記者:伴隨著翡翠熱的興起,造假也大興其道,可新修訂的珠寶玉石國家標准把翡翠分為A貨(天然的翡翠)、B貨(聚合物充填處理的翡翠)、C貨(染色處理的翡翠),等於變相地承認了假貨的合法性,那麼應如何辨別真假翡翠?
李大康:翡翠的鑒定比較簡單、准確、有效。原因是:一、首飾級別的輝石只在緬甸有,產地和物質結構基本一致,不至於在這個問題上給商家留欺詐的空間;二、它被歸入了首飾、珠寶半寶石的系列中,分類、分級都比較科學。因此,翡翠造假很難,只是有人在好的質地裡灌進含金屬離子的酸,以人工制造顏色,來提高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假的就是假的,真不了。不過,這招並沒多大用處,只要送到專業的鑒定機構去鑒定,就可以檢驗出來,這類東西就是大家稱為“B貨”或“C貨”的玩意。你說它是翡翠嗎?它是,但卻是處理過的翡翠,不是天然的半寶石。沒有收藏和佩戴的意義。
記者:我國現已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翡翠市場,面對市場上琳琅滿目的翡翠,人們應如何選擇?
李大康:我認為收藏珠寶的要領就是永遠只藏頂尖級別的東西,因為只有頂尖級的東西才會真正升值。這一要領對翡翠也適用。請你永遠記住:價錢不是問題,多貴都不算貴,但必須買到真貨好貨。這樣,哪怕將來人們搞清楚了翠玉之分,你手中的頂尖級藏貨也會奇貨可居。
這裡我要強調的是:在頂尖級以下的珠寶,嚴格意義上就不是珠寶,而是滿足大家珠寶夢的下層墊底。它們是一個大平台,只為頂尖級的閃亮登場做基礎。如果你為了美觀和虛榮,你可以消費一般的翡翠,但如果你熱愛珠寶並為了收藏保值、升值,那你必須擁有隨時可以出手兌現的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