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安縣西北部約28公裡處,有一處聞名全國考古界的古遺址,那就是青墩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亦稱青墩遺址。
1973年青墩大隊為建居民點開挖青墩新河,發現了大量的陶、石、骨器和麋鹿角、獸骨等古代遺物。從此,撩起了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的面紗。1977—1979年間三次科學發掘,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玉器、陶器等,其中不少屬於良渚文化的璧、琮、墜、環等玉器,其珍貴程度難以估量。還發現有碳化的稻粒、桃核、菱角及麋鹿等大量生物亞化石,經測定距今5000年左右。因此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江淮東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對於探索長江南北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關系意義重大,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說明了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之前海安就已成陸,並成為人類聚居活動之地。同時,這也是對南通地區歷史探源的一大突破,標示了南通地區的人類文明史當從青墩起。青墩遺址出土的裝柄陶斧,第一次揭示了新石器時代穿孔石斧的使用方法,是一項考古重大發現。青墩遺址出土的部分麋鹿角和獸骨帶有幾何形狀的刻紋,有專家認為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易卦起源的符號。青墩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璧等較精致玉器的出現,也意味著當時已有專門從事某種生產的手工業者。
海安縣青墩遺址出土的玉琮,高5厘米,寬8厘米,孔徑6.1厘米。此玉琮以碧玉制成,色澤瑩潤,綠中隱現乳黃,灰白色斑紋。呈內圓外方的柱形狀,單節,上下口部分稍微凸出,四面的中間均磨出一條寬而直淺的槽,槽的兩邊有兩組平行弦紋和兩個對稱的圓圈紋,組成簡化的人獸面紋。青墩遺址的發現,將南通的歷史上推到4000-5300年。
青墩遺址出土的玉璧,直徑17.7厘米,孔徑4.4厘米,厚1.2厘米。此玉璧以碧玉制成,綠中隱現黃灰色斑紋。呈扁平圓形,器壁厚重,中間對鑽圓孔,孔壁有隔稜,器面光素無紋,見切割槽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