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央視《走遍中國》欄目攝制組走進古鎮西溪

央視《走遍中國》欄目攝制組走進古鎮西溪

日期:2016/12/15 21:53:36      編輯:古代建築
本報訊(記者 周洪悅)近日,中央電視台4套《走遍中國》百集系列片《中國古鎮》欄目制作組編導田超穎一行來到我市西溪古鎮,經過一周對古鎮西溪歷史文化的深入挖掘,精心采訪,實地拍攝,千年古鎮西溪人文美景盡收鏡頭。據悉,《走遍中國》百集《中國古鎮》系列片《西溪鹽埠變遷》將於近期在央視播出。

  拍攝期間,欄目組一行深入了解曾是天下鹽倉的西溪古鎮“海鹽文化,宗教文化”的歷史淵源,在古鎮小酒坊,精選的糯米,名貴中藥材,傳統的工藝流程讓欄目組親歷了一次東台陳皮酒的歷史由來和釀制全過程。在先民曾經煮海為鹽的燒鹽場地,大鐵鍋,蘆葦火,沸鹵水,再現了當年貧民詩人吳嘉紀詩中“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裡,偷閒一刻是乘涼” 的鹽民生活現狀。

  “西溪可以說是因鹽生鎮嗎?”“因鹽生鎮,在西漢初年,吳王劉濞管轄揚泰地區,他組織鹽民到西溪燒鹽,從此改變官方集體燒鹽的局面。”“當時中國彊土上有多少個鹽場?”“當時中國彊土上有十大鹽監,西溪是十大鹽監之一,當時還沒有形成鹽場,西溪鹽監北到鹽渎,南到東台,西溪河上當時就有個西溪寶塔,寶塔就在大海邊,由於大海東延到海道口,從唐代到宋代,向東延伸了三裡路。” 拍攝現場,央視編導田超穎對我市文化名人朱兆龍的現場采訪,講述了西溪鹽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演變過程。

  踏訪古鎮周邊,同樣布滿關於海鹽文化的遺跡,知道攝制組來了,現年已九十多歲的古鎮居民朱老先生一大早上街精心買菜選材,八大碗,二十四小碗,親自上陣,為欄目攝制組制作瀕臨失傳的鹽幫菜。在發繡車間,繡娘們穿針引發,靈巧的雙手上下翻飛,胎毛繡,母女繡,一幅幅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作品,使在場人員驚歎不已。

  以陳皮酒、鹽幫菜為代表的海鹽文化,反映了東台曾經煮海為鹽、滄海桑田的鹽埠變遷。以發繡藝術和寺廟庵堂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反映了作為生命符號的發繡藝術在東台傳承千年,成為中國發繡藝術之鄉,揚名世界的獨特魅力。短短的一周時間,三裡路,犁木街,八字橋,海春軒塔,泰山寺,運鹽河,這些歷史遺存,讓欄目組聚焦鏡頭,駐足留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