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都邑
二裡頭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約9公裡的二裡頭村南,面積約375萬平方米。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調查發現並發掘,工作持續至今。遺址以二裡頭文化堆積為主,已發掘出的二裡頭文化遺址有宮殿建築基址、作坊遺址、一般居住址、陶窯和墓葬等,並出土了大批遺物。

文化分期
文化可分為4期,其中第三期最繁榮。根據出土物碳14測定,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關於它的文化性質,學術界目前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二裡頭遺址全部屬於夏文化,另一種認為二裡頭遺址早期(一、二期)屬夏文化,晚期(三、四期)屬早商文化。
最早的宮殿
二裡頭遺址上層發現的大型宮殿基址,是反映這一時期建築水平的代表性遺存,已經發掘的兩座宮殿遺跡都建築在夯土台基之上。1號宮殿位於遺址中部,為整體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高0。8米。基址北部正中,為一座略高起的長方形台基,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復原為面闊八間、進深三間的四阿重屋式的大型殿堂建築。殿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圍繞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築;夯土台基正南邊緣中部是大門。其東北約150米,為2號宮殿基址,南北長72。8米,東西寬58米。殿堂同樣建築在基址北部的長方形基座上,可復原為面闊三大間、進深一大間帶有回廊的宮殿建築。殿堂南面是庭院,發現有地下排水管道。圍繞殿堂和庭院有北牆、東牆、東廊、西牆、西廊,南面亦有廊和大門。大門中間是門道,兩側為塾。這兩座由殿堂、廊庑、庭院、大門等單位建築組成的宮殿,布局嚴謹,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其形制開中國宮殿建築之先河。

等級差別
在二裡頭遺址發掘出一批墓葬,皆為長方形土坑墓。其中大型墓1座,位於2號宮殿基址中心殿堂與北牆之間。墓口東西長5。35米,南北寬4。25米,深6。1米。墓內填土經夯築,遺物被盜,僅剩一些朱砂、漆皮、蚌飾片和塗朱陶龍頭等,推測原來墓中的隨葬品是相當豐富的。中型墓葬有6座,墓口長2米多,寬1米多。有的有二層台或腰坑,墓底鋪朱砂,還有漆棺殘皮。隨葬有銅爵、戈、戚、玉璋、钺、圭、綠松石飾及各種陶器、骨珠、海貝等。小型墓葬有20多座,墓口長不及2米,寬僅0。6~0。7米。隨葬品只有少量陶器。此外在灰坑或灰層中,還散見30多具人骨架,有的捆綁雙手,有的身首異處,有的和獸骨埋在一起,可能是被殺害的,或與祭祀有關。不同的埋葬方式,說明死著生前的社會地位存在等級差別。
精神生活
二裡頭遺址出土遺物有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骨角器和蚌器等。其中有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銅爵,另一件柄形飾上雕琢有規整的獸面紋,紋樣與後來在銅器上常見的一致,是目前已知年代較早的獸面紋樣,工藝相當精致。還有一件獸面銅牌,用200多塊綠松石鑲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銅鑲玉制品,也具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二裡頭已經有了陶鈴、銅鈴等樂器。一些大口陶尊的口、肩部有20多種刻劃符號,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此外,還見有卜骨,大多用豬、牛等動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這 些遺物可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奴隸主貴族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