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粽子總是繞不開的話題。今年端午節前夕,在成都,有人自稱屈原後裔,打著“屈氏粽子”的招牌賣粽子;北京御茶膳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19款粽子中,售價在1000元以上的有6款。
“屈氏粽子”的賣家到底和屈原有沒有關系不要緊,關鍵是店主拿出的“家譜證書”比粽子更有賣點;北京御茶膳房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天價粽子”到底是不是用來吃的,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新聞引用御茶膳房公司一位銷售人員的話說,購買1880元“天圓籃端午粽子禮籃”的客戶,主要是“內蒙古、東北、山西的,像鄂爾多斯、大連、沈陽、太原、大同這些地方的客戶訂得比較多”。“這些客戶拿貨基本上都在100盒以上,都是送領導、送客戶的,送領導的居多”。
拿粽子“娛樂者”有之,拿粽子“腐敗者”亦有之,無論娛樂或是腐敗,這和端午節似乎都沒有太大關系。每逢端午,“吃粽子”還是“過文化”的憂慮總是此起彼伏,盡管說端午節已經成為了法定節假日,但這並沒有真正意味著它可以“文化”起來。曾有調查顯示,三成多網友“看淡”端午節。調查中,兩成網友認為端午節只是給了個“理由”能夠和家人朋友聚會;13.8%的網友甚至認為,端午節是已經淡忘的節日,沒什麼特殊感覺。即便是和“五一”相比,旅行社的生意在端午節也冷清了不少。
怎樣的端午節才顯得有文化,大抵也沒有一個標准答案。幾年前,有媒體報道過南京南京某中學一班三十多個學生中只有三個人稱“知道屈原”,且分別將屈子說成是歌手、醫生和發明粽子的廚師。這樣的狀況在當時引起了輿論不小的爭議,有人認為“對於屈原,有興趣的人,應該有渠道知道得更多;沒有興趣的人,應該被允許不知道” 。但更多人還是認為,中學生還是應該對屈原有所了解。當青少年對好萊塢大片趨之若鹜但卻不知道屈原為何許人時,這一定說明了我們的文化教育出現了問題,這也是民族振興、國家崛起過程中必須加以正視並克服的障礙。
幾年之後,因為受到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刺激,我們越來越強調端午文化了。可是,口頭層面的強調並沒有為事實上的端午增加多少文化色彩。
誰都知道,端午節是中國長期農業社會的產物,必須與時俱進地發展端午文化。可是如何發展,目前我們還沒有樹立起統一的、社會普遍認可的文化價值評判標准。
混沌之中,只剩下了帶著節日文化符號的粽子。可惜,五花八門的粽子再也不能讓人吃出“端午”的味道。“粽子王”、豪華包裝的形式給粽子強行附加扭曲的節日文化,對老百姓來說,不但是對節日尊嚴的亵渎,而且也變相加重了節日的負擔。物質表面的繁華,依舊掩蓋不了精神文化的蒼白與荒蕪。關於端午文化的焦慮,它一定還將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