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繁榮發展的靈魂。保護以民俗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憑吊紀念過去,更是保護創造未來的強固根基和動力源泉;傳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確立民族文化形象,在當前國際文化競爭、融合的大格局裡,對堅定民族自信、維護文化自尊和文化獨立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為了有效實現保護、傳承民俗文化目標,政府要有重點扶持、打造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濃郁、代表性強、影響力大、傳承意義深遠的重大民俗文化項目,形成以各地域、各民族民俗文化項目為主線,構建成中華民俗文化長廊,建設中國民俗文化集合、傳承、保護、研究、教育基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深厚、綿長和璀璨,提升中華民族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
民俗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了皇家、儒道等上層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事項都可以涵蓋在民俗文化之內,它包括種類繁多的工藝美術品遺物和雕、刻、鑄、塑、燒、剪、磨、繪、織、繡等方法技巧,包括傳統戲曲、歌舞、口傳文藝,包括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和各種材質特色的古建、民居,包括民族服裝、佩飾,包括宗教、圖騰,還包括各民族的傳統習俗、禮儀、雜藝等。中華民族五十六個大家庭生息相關、血脈相連的民俗文化,以其更本源、更深層、更厚重、更穩定的特性,支撐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綿延不斷、持續永恆。但近半個世紀以來,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大幅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世界同一化步伐也大大加快,人們在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逐漸意識到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日益減少,民族向心力在日益削弱。民族文化危機引起了各國的極大重視。
我國一直比較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民族精神的弘揚,多次組織規模宏大的文化遺產普查整理,近些年來又加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的進程,制定了許多保護性政策、規劃、辦法和法規措施,對喚醒全民傳承傳統文化意識,促進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和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也應該看到,民族傳統,特別是眾多的民俗文化現象消亡迅速,獨苗難撐;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處於萎縮失傳、人亡藝絕的境遇。這不僅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存在許多根脈相傳的民俗事項斷根絕脈的危機。可喜的是,在黨和政府號召下,近幾年來,人們的民族文化意識不斷覺醒,興起了民俗熱。國家和民間有識之士紛紛把精力和財力投向民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批傳統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掘工作得到落實,一批民俗文化的博物館、紀念館得以興建,一批傳統技藝和演藝得到恢復,一批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得到重視和保護,特別是隨著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計劃》的出台,一批文化產業項目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民族文化振興的春天已經到來。
為此,提出以下方案:
一、國家文化部主持,成立專門機構,會同各省區,組織專門隊伍,加緊民俗文化資源的梳理和整合工作。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央和地方做了大量的文化資源普查工作,有許多成果,但近十余年來,民俗遺產消亡速度很快,許多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遺產已成為記憶,急需重新梳理、完善數據庫,拿出新的《名錄》,並在梳理中跟進保護措施。
二、加強民俗文化的全民教育,在普通教育裡加進足量的民俗課程,增進全民傳統文化意識和知識。教育部門盡快組織專家編寫《中國民俗》、《民俗學》等教材,要求各種媒體把民俗文化宣教內容列入重點,加大傳統民俗文化普及教育力度。
三、政府主持制定指導意見和方案,盡快形成重大民俗文化建設項目。國家文化部要成立重大民俗文化建設項目指導委員會,對各類民俗文化事項進行綜合評估,篩選一批特色濃、特點強、影響大、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事項,形成國家級重大民俗文化項目系列,構建中華民俗文化長廊。
四、把重大民俗文化項目的落實列為政府文化建設重點,做到政府主導,全民發動,多頭參與,上下齊心,共同完成。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構築民俗文化長廊是一項規模宏大的民俗文化傳承的系統工程。在這條長廊裡所有結點都應是容量巨大、規模空前的重大項目,需要調動政府和民間各種積極性,在政府主持下,鼓勵各界人士參與。在具體實施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主持作用,每年要做專項資金預算,制定專門的法規政策,集合資源,篩選項目,統籌評估,嚴格把關,增大投資,重點扶持。對已有的重大民俗文化項目,不論所有制形式,都應給予切實的政策優惠和資金補助,特別是對民間力量興辦的各類重大民俗文化項目,注重發揮政府的扶持和培育功能,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滅。應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使之形成規模,做大做強。比如對大型民辦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政府埋單,充分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
五、培育、鼓勵、支持重大民俗文化項目,興辦與之相配套的文化產業項目。重大民俗文化項目應該成為重大文化產業的母體。政府在政策優惠、資金扶持上要有明確和可操作的法律規定。特別是民辦的重大民俗文化項目,其生存和發展更加需要與之相配套的文化產業化支撐。只有這樣,中華民俗文化長廊才有可能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經濟長廊,成為具有活力和潛力的經濟增長點,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物質生活需求,提高民族文化凝聚力,使我國這個地域大國、人口大國數千年進化、發展所形成的民族心理、生活風范、民族精神的文明、文化之光更加奪目輝煌。